昨日11時許,“中海亞洲”輪在廈門遠海碼頭完成生物燃料油加注,這是今年福建省首單船用生物燃料油加注,也是《廈門海域船用生物燃料油加注作業安全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發布后的首次船用生物燃料油加注。
昨日中午,記者在廈門遠海碼頭看到,經過約8個小時加注作業,“中海亞洲”輪完成燃料補充,在拖輪的協助下緩緩離岸——這是該輪首次加注生物燃料油,加注量約2500噸,接近該輪燃油柜容積的一半,是去年福建首單船用生物燃料油加注量3倍以上。
“用生物燃料油代替傳統燃料,對于我們企業來說也是‘降本增效’的有力舉措。”“中海亞洲”輪船長池章斌介紹。據悉,此次“中海亞洲”輪加注的B24船用生物燃料油,是由24%的廢棄物制成可持續生物柴油和76%的傳統低硫燃料油進行物理調和而成,供能水平與傳統航運燃油相當,而且其原料來源廣泛可再生,能減少約20%的碳排放,因此也被稱為船用“綠色燃料”。
但在航運業內,使用生物燃料油還屬于“新鮮事”,由于地方相關指南與條例以及各環節的主體責任較為模糊,此前,不少航運企業為船舶加注生物燃料油也只是“淺嘗輒止”,還未大量運用。
針對這一“堵點”,去年12月,廈門海事局聯合廈門港口管理局、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管委會發布了省內首個《指南》,明確加注安全標準,規范加注作業操作流程,分層分類分級提出精準化指導和建議方案,通過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使航運企業面對生物燃料油時能夠“大膽用、放心用”。
看好船用生物燃料油應用前景,廈門海事局危管防污處四級主任科員李筱莎預測:今年廈門港的生物燃料油加注量有望實現突破性增長。對此,廈門海事局將不斷建立健全船用生物燃料油加注能力的配套制度,協同推進廈門港口航運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為航運業綠色低碳轉型貢獻“廈門方案”。
(廈門日報記者 謝嘉迪 通訊員 李筱莎 林昕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