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要不要生“二孩”的話題在不斷發酵。昨日,本報刊登了記者對市衛生計生委主任楊叔禹的專訪,據介紹,“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我市未來5年或增加15萬寶寶。于是,有關孕產假、醫療床位、教育學位等與“二孩”有關的話題更是引起了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們的關注與熱議。記者也對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懷孕怕影響升職 ●分娩怕床位不夠 ●上學怕學位緊張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預計我市每年分娩量將增加約3萬人。
【部門說法】
產科床位
將調整增加
市衛計委:“十三五”期間將加強動態監測,根據實際需求適當調整增加產科床位以及相應保障,并加強產科和兒科醫護人員的引進、培養。目前方案已擬定初稿,待審核后方可實施。
將新建學校
增加學位
市教育局:教育部門考慮到“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學齡兒童將增加的因素,已在全市教育“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新建學校、增加學位等。
產檢哺乳
算工作時間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一旦發現用人單位未按照法律法規要求,侵害女性職工或女性求職者權益,他們將迅速查實,嚴格按規定處理。比如,根據規定,用人單位要把女性請假去產檢、哺乳等權利寫入公司規章制度,并算作工作時間。此外,人社部門已經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落實國家、省市的最新規定,保障女性職工生育“二孩”的生育保險、生育期間的待遇。
本報記者
陳莼 吳海奎
【會場傳真】
保障婦女就業休假權益
市人大代表陳夏玲說,“全面二孩”政策是件好事,要把好事辦好,需要有關部門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她建議,政府部門可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引導社會資金和資源進入相關服務領域,并加以規范管理,如早教領域、母嬰護理等行業。此外,也可以充分發揮社區功能,加大對基層的投入,招募志愿者,在社區開辦一些公益性的托兒班。
還有代表說,一些職場女性因擔心影響工作或者受到就業歧視,想生卻不敢生二孩。因此建議勞動部門重點關注某些企業針對女性的就業歧視行為,依法保障婦女就業、休假等方面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完善教育醫療配套政策
市政協常委、民進廈門市委副主委張詠長期在教育界工作,他建議有關部門盡快完善“全面二孩”配套政策,解決市民“生二孩”的一些“后顧之憂”。
委員建議說,一方面,要加大幼兒園、中小學、師資力量等的投入,早做準備,為可能到來的兒童潮配套相應的教育資源。學校,特別是幼兒園的布局,規模不用大,但點要密,方便幼兒就近入園,也方便家長接送;另一方面,延長生育第二孩的女職工產假,男職工的陪產假也可以適當延長。
委員還建議,要做好高齡產婦的生育保障,加強對36周歲以上有生二孩愿望的高危生育群體相關生育知識的宣傳,抓好高齡產婦醫療服務水平,加大對婦幼醫療人員和設備的投入。
【記者調查】
1385張
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共有30家有資質的助產機構,625名婦產科執業醫師,開放產科床位數1385張。
0.3名
廈門每千名兒童擁有的兒科醫生數不到0.3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一些大醫院兒科醫生一天甚至要接診上百名患兒。
預約產婦180人
床位只有50張
“80后”夫婦阿峰和阿靚結婚三年,已經育有一個2歲男孩。今年“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施后,這對年輕夫婦也想著給大寶添個弟弟或妹妹,不過,生還是不生,讓他們糾結不已。
去年11月,“全面二孩”政策公布后不久,本報曾聯合市衛計委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三成受訪對象明確表示要“生二孩”,還有三成“正在考慮中”。根據市衛計委的調研測算,廈門符合生育條件的人數大約在30萬左右,政策因素可帶來分娩量約15萬人。每個“準媽媽”預計三到五年釋放生育勢能,每年分娩量新增約3萬人。去年一年,我市的新生兒數量在8.5萬人左右。也就是說,今年預計將同比增長35%左右。
醫療床位問題,成了“二孩時代”要破解的第一道難題。昨日,記者分別走訪了市婦幼保健院、湖里區婦幼保健院、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產科門診,發現候診室擠滿了等候產檢的孕婦。一些產檢項目,如三維彩超,至少要提前三個多月預約才能排得上號。產科床位也呈現緊張態勢。湖里區婦幼保健院護理科主任護師鄧玉華告訴記者,單單今年4月份,預約生產的產婦就高達180人,可醫院開放的床位僅有50張。
教育學位問題,也將在“二孩時代”進一步凸顯。在“二孩”全面放開前,即使每年都在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但島內學位仍比較緊張,公辦幼兒園數量不夠,一些小學班級座位從講臺下方一直擠到了后墻壁黑板下,教室里滿滿當當都是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