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一首創作于1972年的現代詩,50多年來,在海內外華人間廣為傳誦。故鄉,是中國人揮之不去的牽掛;鄉愁,是中國人心中最柔軟的情緒。
石井奎霞村保存著百余座古厝僑厝,是閩南地區最大的建筑群之一。
探索搭建“三網一號”尋根志愿服務工作機制,啟動“南安僑厝”保護利用三年行動,建立2萬多個國內外展銷平臺、銷售網點和16個“南安好貨”公共海外倉……近些年,南安以“根、魂、夢”為主線,織就了一張凝聚400萬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的鄉愁之網,更將綿長思念淬煉成血脈相連、共贏發展的時代答卷。如今,行走在武榮大地,古厝與新村交融,鄉音與外語交匯,傳統與現代碰撞,“留得住鄉愁、看得見未來”的動人畫卷正徐徐展開。
重拾“根”脈讓鄉愁歸途有道
鄉愁無垠,對于漂泊在外的僑胞同胞來說,尋根也許是相隔半個世紀的擁抱,也許是幾代人共同的念想,是心底鄉愁最本真的呼喚。
“踏上故鄉的土地后,觸摸到祖屋斑駁的磚墻時,家族長輩口口相傳那些關于故鄉山水、宗族傳承的記憶有了實感……”時隔20余載,馬來西亞南安社團聯合會青年團總團長梁智量和愛人李人梅,帶著對祖先的深切追思與對家族根脈的探尋之心,在今年清明首次回到故土南安詩山,開啟了一場心靈的歸鄉旅程。
今年2月回到魂牽夢縈故土的還有歸僑后代劉翰香。“看到祖父的名字出現在族譜上時,那一刻感覺家族的尋根夢終于完成了。”在南安市檔案館和熱心人士李良輝的幫助下,今年74歲的劉翰香多年的心愿終于實現。劉翰香的祖父是南安梅山人,后到菲律賓經商,父親是歸國華僑,離開故鄉80多年了。數十年來,劉翰香一家一直希望能找到故鄉,找到自己的根。“從沒見過面,家鄉的親人卻如此熱情、這么親切。”
這些動人的重逢背后,是一個又一個、一代又一代在外僑胞帶著泛黃的族譜、珍貴的家書和口傳的記憶接力踏上的漫漫尋根路,是南安這座千年僑鄉不斷密織的尋根網絡。
路雖遠,行則將至。為了滿足僑胞尋根謁祖的需求,南安致力于搭建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梁,在全國縣級僑聯中創新推出《南安市基層僑聯組織工作“一張圖”流程指南》,探索搭建集服務網、宣傳網、信息網、咨詢號為一體的“三網一號”尋根志愿服務工作機制;在全省率先將村級僑聯工作者納入基層社會治理網格化管理,形成了適應新時代僑務工作的服務網絡,專、兼職僑聯工作者1000多名;南安石井鎮的泉金“小三通”客運碼頭首設族譜對接尋根咨詢服務,通過族譜對接聯絡箱、聯系卡及微信小程序二維碼組成一套高效的臺胞尋根“服務器”,為臺胞提供便捷高效的尋根渠道……
據不完全統計,依托更加專業、不斷優化的“尋根”模式,超200位南安海外僑胞踏上歸鄉的旅程,尋得家族血緣根脈。如今,在南安的各大祠堂前,常能看見西裝革履的海外游子學著用古禮祭拜,他們帶回的南洋咖啡與故鄉鐵觀音在供桌上相映成趣。
與此同時,南安舉辦42期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夏(冬)令營,連續舉辦七屆鄭成功文化節、九屆南安(國際)鳳山文化旅游節,“遷臺記憶”故事征集及367件僑批文物整理等一系列舉措,讓鄉愁在血脈傳承中愈發濃烈,并逐步轉化為文化認同。
守住“厝”影讓鄉愁有“鄉”可尋
“房子在,根還在,思念就會在。”“厝”是家的昵稱,對于海外僑胞來說,鄉愁是家鄉的老屋可安好?
在南安,星羅棋布的僑厝宛如歲月的使者,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故事,也承載著海外游子濃濃的鄉愁。
石井鎮奎霞村保存著百余座古厝僑厝,是閩南地區最大的建筑群之一,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時期。燕尾脊、紅磚墻,無不彰顯獨特韻味。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承載厚重歷史記憶的古建僑厝,出現墻體斑駁、屋頂破損等狀況,亟待修繕保護。“紅磚古厝、番仔樓是先輩下南洋的見證,也是海外華僑華人的根。”奎霞村黨總支書記林瑞球表示。
于是,奎霞村全面開展傳統村落保護提升工作,活化利用古厝群。2024年,奎霞村投資超1000萬元,啟動新一批僑厝的修繕工作。
日前,記者來到奎霞土地公廟北側民居的修繕現場,數名工匠正在進行構件的制作工作。“古厝年久失修,木雕皆有不同程度的破損。”施工現場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修舊如故”原則,他們會根據相同、相鄰原則逐一復制缺失構件,盡量做到恢復原形制、保留原結構。
“目前已經完成圓脊大厝、金燦樓、奎霞古街與青年巷入口處民居等9處建筑的修繕工作,3棟建筑實現活化利用。”林瑞球說。
奎霞村全面開展傳統村落保護提升工作,只是“南安僑厝”保護利用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南安相繼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筑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利用九條措施的通知》《“南安僑厝”保護利用三年專項行動方案》等文件,通過組織全面普查、分批認定公布、重點保護提升、創新活化利用等,強化華僑建筑遺產保護利用,凝聚游子鄉愁記憶。
記者了解到,目前,南安普查華僑建筑622棟,公布歷史建筑共95棟,其中22棟涉僑歷史建筑,已完成全部涉僑歷史建筑的測繪建檔、保護圖則編制和掛牌保護工作,已修繕鳳陽堂、大舍祖等涉僑建筑8棟;13個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規劃文本編制工作已全部完成;豐州鎮、官橋鎮漳州寮村、眉山鄉觀山村相繼完成省級重點改善提升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項目實施。
“2024年,高清波樓、高紫荊故居、陳氏民居等10棟零星的華僑建筑修繕以及奎霞華僑建筑群修繕工作啟動實施,目前已完成投資超1600萬元。”南安市住建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2025年,南安計劃開展豐州鎮傅天雨民居等多座華僑建筑的修繕工作。
石井奎霞華僑民居蝶變為奎霞書院、水頭番仔樓墀成樓搖身變成“閩南菜餐廳”、豐州燕山小筑打造成時尚茶咖……春色如染,當越來越多浸潤風華的南安華僑建筑從時光的褶皺里蘇醒,鄉愁便不再是遠行的惆悵,而是歸航的燈塔。
賡續“情”絲讓鄉愁續寫成功
“以前鄉愁是郵票,現在鄉愁是雙向奔赴的船票——載著我們的心回家,載著共謀發展的夢遠航。”今日之南安,不僅是安放鄉愁的故土,更是創新創業的熱土。
在4月2日舉行的第二屆“海絲”僑商投資貿易大會暨泉州市內外貿高質量發展大會現場,南安共有4個項目完成簽約,總投資額62億元;在4月3日舉行的南安市僑商跨境出海專場對接會暨走進產業帶供需對接活動上,50多位僑親代表、近百家采購商、企業、跨境電商賣家代表進行供需對接,實現15個貿易項目現場結對,達成12億元意向訂單……
南安在“引進來”方面取得喜人成績的同時,推動本土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也從未停歇,且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首設“家鄉好貨帶出門南商優品走天下”南安公共海外倉、依托百萬僑親資源建立2萬多個國內外展銷平臺、銷售網點和16個“南安好貨”公共海外倉,聯合打造“南安市外貿集聚區”……
這些項目不僅是經濟的紐帶,更是鄉情的延續。立足當前國際大環境下,南安以“凝心·聚力·賦能”三維發力,積極開展“聚僑賦能·南商回歸”“揚帆出海·再下南洋”等行動,并成立南安市“揚帆出海再下南洋”指揮部,積極構建南安行業協會與海內外異地商會(同鄉會)互動協作機制,積極引導海外社團主動融入“雙循環”發展格局,將400萬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的赤子情懷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強勁動能。
如今,在印尼雅加達、菲律賓馬尼拉等地,在當地僑親的助力下,“南安好貨”公共海外倉構建起“前展后倉”新模式,迪拜展銷會更是斬獲超億元訂單,印尼建材展“世界屋南安造”口號正在響徹南洋……“看到家鄉的產品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光彩,我們在海外也感到無比自豪,能參與其中,更是一種榮幸。”一位參與其中的僑商表示。
從血脈尋根到文化固根,從古厝守護到數字絲路……眼下,南安正將綿延不斷的鄉愁,淬煉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共同體,南安與在外南安人之間雙向奔赴、相互成就的佳話持續流傳。(記者 傅雅蘭 黃奕群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