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事件的發生,激起全國億萬人民的憤慨,無數熱血青年紛紛請纓殺敵。1937年10月,已回漳州擔任中共漳州工委組織部長的許鐵如,率先投筆從戎,與夫人駱平一道北上抗日。滄江小學的幾名青年學生,也先后投奔抗日前線并參加了新四軍。
1938年5月廈門淪陷后,海滄屢遭日寇炮擊與轟炸,滄江小學一度被迫停辦。雖然部分校舍遭到嚴重損壞,但奎星樓未遭到損壞。當年9月,有一名教師到海滄,利用殘余校舍改辦戰時民校。戰時民校的主要特點是:適應戰爭環境,實行戰時教育。一要解決小學生就讀問題,二要開展平民教育。
由于滄江小學處于虎頭山日寇大炮射程內,距離只有幾千米,如果白天上課被日寇發現,就有校毀人亡的危險。摸清日寇每日炮擊海滄的規律后,學校決定實行戰時體制,每天清晨5點半至7點半、下午4點至6點半上課,晚上則是成人學員上課時間。
當時滄江小學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小學生按年段,以上文化課為主;高年級學生則接受軍事訓練,大唱《大刀進行曲》《松花江上》等抗戰歌曲,每天清晨上課前還跑步上街晨呼,提醒群眾振作起來,不要忘記抗日,不當漢奸,不做亡國奴。師生們還深入群眾,宣傳抵制日貨,并制作紙花、花籃、刻竹板等勞作品進行義賣,所得的錢全部支援抗日前線。成人班則圍繞抗日題材講時事、學識字,激發群眾抗日斗志,把戰時民校辦成抗日宣傳活動陣地。
1939年下半年,海滄戰時民校結束,學?;謴驼I险n,但仍繼續進行抗日宣傳教育。
?。ㄓ浾卟虣蚜?,海滄中心小學提供部分資料)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金號”盾構機刀盤順利下井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