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王培元介紹,父親剛開始學習刻紙時也只是興趣使然,后來居然還能貼補家用。“自古以來,閩南地區都有貼門簽的習俗。逢年過節時,父親便會刻些門簽去賣。”王培元說,那時的仙河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用過父親刻的門簽。
或許是天性使然,王培元孩提時便對刻紙有著極大興趣。從8歲開始,當別的孩子還在玩泥巴時,王培元便拿起刻刀與父親學習如何駕馭那張薄薄的紙。“小孩子都貪玩,我們在外面玩的時候他都待在家里刻紙。”王培元多年的好友王振磅告訴記者,在他的印象里,王培元就是一個“紙癡”,從8歲那年拿起刻刀后就從未放下。
“我沒有父親的木雕功底,也不會畫畫,一開始學的時候真的很難。”王老回憶道,小學時沒上過畫畫課,父親也不懂得教,所以他只能照著書本,從模仿開始。直到1955年,15歲的王培元小學畢業后沒能考上初中,便待在家中跟隨父親系統地學習刻紙,而這一待就是整整五年。“那五年里我跟著父親剪門簽、糊紙人,然后在春節、七夕時拿出去賣。”王老開心地說,當時一個七夕可以賣出四五十個紙人,收入頗豐。
“剪紙只是一個愛好,賺不了多少錢,更養不了家。”5年后,20歲的王培元面臨著成家立業。他直言不諱,找份穩定的工作,有份收入才是當務之急。后來,王培元放棄了刻紙生涯轉而去泉州農業專科學校學習。1965年,25歲的王培元被分配到南平市建甌一家活塞廠當工人。
隨著閱歷的增長,王培元的刻紙愈發顯得內斂、圓潤、精細而又不乏張力,在省內也小有名氣,《貫徹十大精神》《乘勝前進》等不少作品紛紛見諸報端。工作之余的王培元把自己植根于深厚的民間文化土壤中,自學書法、國畫、根雕……學什么像什么,而諸如天女散花、嫦娥奔月這些作品也是在當時完成的,怎一個“牛”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