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廈門,也喜歡海。
可廈門的海,是適合遠觀的,走近了看,總覺得少了那么點意思。
直到偶然間看到了一張東山島的照片,才恍悟,原來心中的那片海,就在離廈門不遠的地方。
01
東山島!東山島!
這是一個容易被人叫錯名字的地方,和山東也沒什么關系。
它隸屬于福建漳州,介于廈門市和廣東省汕頭之間,從廈門出發,驅車2小時就能到達,也很便利。
東山島,別稱陵島,因為形似蝴蝶,它還被人們稱為蝶島。
即將到來的7月,注定是酷暑難耐,而那時東山島的平均氣溫只有27℃,想看海又不想被曬,來東山島就對了。
夏天的東山海,是讓人一見傾心的蔚藍海。
微風吹拂著東山島的海水,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更加清澈透亮,海上偶爾還有帆船在舞動,也為夏日注入了一絲青春與活力。
東山島的林海,是綠到讓人心曠神怡的林海。
若是放飛航拍的小飛機,從空中鳥瞰東山島,你會發現小島,被綠色點綴了大半。
去海邊踏浪,聽山間枝頭的鳥叫,在小漁村和漁民們閑聊的人,嘗一嘗剛打撈上來的新鮮海味……
你絲毫不用擔心會覺得無聊,因為在東山島,轉角就會有驚喜。
02
眼花繚亂的打開方式
東山島很小,小島面積只有220平方公里。
東山島又很大,大到它有多到數不清的打開方式,且個個不帶重樣兒。
南門灣,藏在福建的“圣托里尼”
南門灣恐怕是整個東山島,最有名的地方。
電影《左耳》中,許弋和吧啦的約會地,小耳朵哭喊的那個海灘,就是南門灣。
這里的海是碧藍的,海沙子細到令人發指,白花花的海浪打到岸邊,周圍的房子都涂上了淡藍或白的色彩。
乍一看,真有點圣托里尼的味道。
蘇峰山,半邊青山半邊大海
去蘇峰山環島路打卡,是來東山島必做的一件事。
在這里,你可以把藍天、大海、漁村和山石都盡收眼底,美到窒息。
一路環海,一路風景,黑色的礁石,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的大海,隨手一拍都是大片!
馬鑾灣,聞名遐邇的海濱浴場
馬鑾灣海面寬闊,水質清純,讓人一見到就像撲倒它的懷里,踏浪戲水。
潔白細軟的沙灘,不扎不沾,平緩地延伸到碧藍的大海,遠處一輪紅日從天邊冉冉升起,照亮了整片鏡面沙灘。
待到日上三竿,這里的景色就更美了,海天一色都是藍的,遠處還能看得到蘇峰山。
魚骨沙洲,沒人能踏上同一片沙洲
魚骨沙洲位于岐下村內海與外海的交界處,海潮從東岸退去,從西岸回來,形成的旋渦匯聚海砂,不斷沉淀,這才有了如露出脊背的大魚般的沙洲。
沙洲每天都在變化,漲潮時只有數畝,退潮后可達500多畝,還會拉線許多來不及逃走的水母,很是有趣。
而且,因為潮水和季風的改變,每年初“魚尾”擺向東南,到了年末,“魚尾”又擺向西北,很是神奇有趣。
澳角村,最質樸安靜的小漁村
這是一個樸實無華的小漁村,游客客團很少,海岸線很長。
去天涯澳角的是一條靠海的路,路的一側是農家民宿和大排檔,另一側則是漫長的海岸線。
夾雜著絲絲魚腥味的潮濕空氣,有韻味的閩南漁村,路邊攤曬的漁網……沒有喧囂,沒有吵鬧,獨有的一份閑靜。
食,不止是海鮮大餐
作為一個海濱小島,海鮮大餐自然少不了。小管、海蠣、海瓜子、螃蟹、蝦姑、蛤蜊……都值得一嘗。
但東山島上,可不止是海鮮大餐這么簡單。
海蠣煎,是東山人夜晚的夜宵選擇之一。
海蠣加上地瓜粉、白菜、雞蛋、豬肉,再淋上醬料,想想就讓人流口水。
在東山島,最常見的就是地瓜,走在大街上,地瓜粥的攤子隨處可見。
這是東山人從早餐到夜宵都會吃的一道主食,配上幾道小菜,清淡可口卻不失美味。
燒腱靈和金錢肉,也是東山島的傳統小吃,人們通常會把它們穿在一個叉子上,一起在火上烤。
經過一番炙烤,燒腱靈和金錢肉原料里的油脂香氣被催發出來,吃起來肥而不膩、香氣滿滿。
03
心中的那片海
哪個女人心中,沒有一場關于藍色、關于大海的夢呢?
馬爾代夫、普吉島、三亞、鼓浪嶼……但是聽聽名字,就能讓人心生漣漪。
但它們總是太過高調,就像是眾星捧月的“大明星”,縱然風景很美,卻很難讓人真的融入其中。
反而是質樸、純粹,甚至是鮮少人知的東山島,似乎才更有意思。
或許正因為名氣不大,它才能躲過游客的喧鬧,成了一方難得的清靜之地。
或許正因為少了游客的光顧,它才能不被濃重的商業氣息侵襲,保留著最初的模樣。
也或許正是因為不夠商業,它的海才依然可以藍的這么純粹,這么清澈。
它不算繁華,更談不上耀眼,可就是有一股莫名的吸引力。
想去那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知道滿身疲倦的自己,一定能在那座迷人的小島上,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東山島,就是心中的那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