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上周刊登的《五店市姓氏源流探秘》與你一起走進了青陽蔡氏、王氏、張氏、趙氏的歷史。今天,為您介紹的有青陽莊、夏、吳、林、蘇、陳、孫、俞、紀、劉、薛、許、董等幾個姓氏。
上千年來,五店市見證著各姓氏繁衍與遷徙。
李氏:分支較多鄉間頗有威望
李氏在青陽有數支,分布較廣,也是一個大姓。如今,五店市傳統街區石鼓廟的鄉賢祠里祭祀的九位鄉賢中,李姓和莊氏一樣,也有三位:李聰、李逢期、李伯元。
一支是內頭李,相傳系出光州固始縣,唐末五代跟隨王潮入閩,元末避亂而來。如今其家族原有的族譜已經丟失,所以無法追敘他們的源流。
一支居住在草埔,肇基祖為李公輔,號然齋。子孫多習儒業,該派子孫有遷居泉州、廣州及古陵,以及磁灶前坑、安平西門的。
一支居于店上,肇基祖為李汝楫,號肥遯,相傳也是元末避亂,由永春遷來。其后代李聰,號木齋,有學識見地,也很受鄉人的敬重,被稱為“古李先生”。他還撰寫了《易經外義發凡剔要》《鑑斷》若干卷,過世后被祀于鄉賢祠。
又有族人李逢期,號晉峰,嘉靖四十三年以歲貢授學官,歷官至吉王府紀善,也是被祀于鄉賢祠。
一稱后厝李,肇基祖李汝泰,世以染織為生,后遷梅嶼、普照、安平等地。
一為竹樹下李,早在宋淳祐時就建有祠堂,匾曰“自唐世家”。所祀始祖號“竹逸公”,竹逸生三子。后人李源,號竹坡,中弘治十八年進士,在戶部任職,為官清正,不畏權勢,時相國楊文襄將任用李源,被劉瑾阻撓,李源辭官歸家,侍奉父母十五年后,朝廷又下命升調他為南京文選司郎中,遷尚寶司少卿,皆固辭不赴。郡守王仕俊立“善俗坊”于城中,以為表彰。
一支住青陽山左更鋪口社規厝,有李伯遇,號南源,嘉靖三十二年聯捷進士。
董氏:宋代官宦輩出有地名“董厝崎”
董厝崎是青陽一個老地名,其地在東巖禪寺附近,有五十二層石階曲折而上,據說上面原來是董氏的府宅。
青陽董氏的老祖宗叫董思安,光州固始人,唐末從王審知入閩,入籍晉江,曾任漳州刺史。到了宋代,董思安其子孫多任朝廷要職:思安子董興以武功封銀青光祿大夫加上柱國太尉;董興子董道因戰功封三班殿直奉職承郎,轉武翌郎、平涼郡開國伯,食邑千戶;董道長子董宗嗣由武翌郎擢武經大夫,襲平涼郡開國伯,食邑千戶,掌三班殿直;董道次子董宗輔由三班殿直遷內殿承制,擢右清副使;宗輔次子董偃由進士官至工部尚書;董偃侄董康民由進士官至潮州知府、中憲大夫,其子董瑜、董琛并中進士,董瑜任官漳州,董琛任官廣東;又有董洪,嘉定十三年進士,殿試第二名,賜榜眼及第,授職太學博士,出為南劍州通判、知州,首建延平書院,在地方很有官聲。
宋代二百余年間,董氏家族官宦輩出,家族顯赫,在青陽建有尚書第、花園、繡樓、養馬場,府邸前立了一座“下馬碑”,乘馬坐轎過往之人到此皆得下馬下轎,以示對董家的尊重。
時過境遷,到了元朝。一日,新任的縣官下鄉視察,路過青陽董厝崎,從董府門前乘轎而過。由于對異族當政的不滿,董家的小孩子群相叫罵,以石頭、瓦片擲投轎子。衙役停下理論時,董氏族人還搬出“下馬碑”中世代遵循的老規矩,與衙役吵鬧不休。縣官見董家人多勢眾,氣勢洶洶,灰溜溜地回了泉州。他回去后卻加油添醋地向上司報告,說是董家意欲謀反、殺害朝廷命官。竟請得上司批準,定于農歷七月十五日帶兵前來圍剿青陽董家。
圍剿的消息從好心人傳來時正是農歷七月十四,董氏族人正操忙著準備過“中元節”,聽到這個消息,哪里還顧得上做節,連夜收拾一點錢財細軟,兄弟叔侄分頭逃離,有逃往永寧沙堤的,有逃往金門古坑的,有逃往城東烏嶼、北門尾加埔的。第二天官兵來到青陽,只看到一座空宅,不見半個人影,一氣之下,便放火燒了董氏府第。從那時起,青陽便沒有董氏居民了。
為了紀念家族苦難的一天,分頭逃往各地的董氏人,事后互相約定,將七月十五中元節移到七月十四日來做,這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記者 董瑞婷 陳巧玲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