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古詩的閩南韻律
踴躍提問的小學生們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用閩南語念古詩,也是許多孩子沒有體驗過的。
康蓉婷告訴大家,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如果用閩南語來讀,會有更押韻的效果。她先請一位女生用普通話念一遍,再帶領孩子們用閩南語念一遍,體驗古代漢語的魅力。
一個小時的課堂時間,孩子們領略了閩南文化的形成、發展和傳播,感受泉州多元的宗教、信仰以及文化遺產等。
博物館宣教部還特意準備了互動問答題,現場測試孩子們的聽課效果。孩子們分為四個小組,十二道問題搶答。結果,有八道問題搶答成功,并且回答得很準確,說明孩子們用了心在聽課。
楊芳芳說,把閩南文化帶入社區和學校,是博物館一直想做的事情。借著海都小記者站授牌的活動,第一次有了這樣的嘗試,希望以后還有機會繼續將閩南文化帶進校園。
閩南文化·黑板報
泉州市博物館供圖
●西紅柿是舶來品,據傳起源于南美洲,閩南語里的西紅柿念作“甘仔得”,是從菲律賓語里的“kamati”直譯過來的。
●“鍋”叫做“鼎”,“春節”叫做“年兜”,后者是北方的詞匯,閩南語中有許多中原文化的傳承印記。
●關羽稱為關帝,是因為歷朝歷代都有封關羽一個號,以至封號越來越長,民間信眾就用“關帝”簡稱,并建廟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