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 灑落在街頭巷尾的精致
家鄉的小吃,總是游子心底最美好的回憶之一,里面有童年的氣息、媽媽的味道。泉州的小吃有這方面的特點,但又不止于此。
讓泉州游子魂牽夢繞的燒肉粽、面線糊、元宵圓等眾多名小吃,大多至今仍是獨門小店,各自經營,漫步街頭的時候,便會不期然地與之相遇。這些本土美食家對選料、工序有著近乎固執的堅持,他們對傳統工藝的堅守,讓我們在一品美味的同時,得以感受到原始的精致與用心。
泉州名小吃很多, 但都分散在不同的街巷里,結果經常逛街走累的時候, 會發現附近剛好就有一家不錯的小店。和走近這座城市一樣, 別太貪心, 也別著急, 慢慢閑逛著,味道就一一品出來了。
南音: 不曾死去的傳統
飯后泡一壺鐵觀音,聽一段南音,是泉州人過去最尋常不過的休閑方式。與高甲戲、梨園戲、提線木偶等曲藝形式不同,南音是泉州人掛在嘴邊的“流行歌曲”。往往三五個人往院中巷口或榕樹底下一站,便能彈唱起來。在熱鬧的寺廟、宗祠旁邊,時常能看到民間自發組建的南音社團。
南音,又稱南曲,雖然名字里帶個“南”字,且如今多流行于閩南、臺灣省一帶,其實卻是正兒八經的中原音樂,傳說是唐明皇所創。據史料記載,泉州多系中原移民的后裔,移民活動以唐初、晚唐、唐末三個時期最為頻繁,他們帶來了中原文化,并且反客為主,成為此間的主流,南音便是其一。
學者考證,“五音弦管為我國最通行之古樂”,如今僅見于南音。南音表演者是橫著抱琵琶的,與五代后唐名畫《韓熙載夜宴圖》里的情形如出一轍,這是宋朝以前音樂的一大特點,此后琵琶便改成豎抱了。
中國民間向來有自成一體的傳統,與官方的“大傳統”相比,它更加通俗易懂、富有活力,甚至屢禁不止,流傳不息。有了這種流傳于民間、長存于人心的“ 小傳統”,我們方有底氣說中國的文化不曾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