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移到泉州的皇族人數增至3000多人
在中國,皇族宗室后裔常被稱為“天潢貴胄”,據說這來源于清代進士阮葵生所著的《茶余客話》:“天潢貴胄,大臣禮當致敬。”
在泉州,也有一些姓氏族群或多或少能與皇族后裔牽上關系,但像南宋時期趙氏宗室這樣的當朝皇族入泉,應屬僅見。
宋朝中央政府管理皇族的機構有兩個:一是“宗正寺”,二是“宗正司”。前者為政府部門,后者則是皇室自行管理的機構。后來,皇族子孫熾盛,崇寧三年(1104年),又置西外宗正司于“西京”(今河南洛陽),置南外宗正司于“南京”(即歸德,今河南商丘)。
南宋遷都臨安,政治中心南移。先移大宗正寺于江寧(今南京),移南外宗正司于鎮江,移西外宗正司于揚州。后來,又屢遷他地。最后,西外宗正司落腳于福州,南外宗正司則遷至泉州。(相比南外宗正司,西外宗正司顯得很小,剛開始只有“百八十人”,后來最多時也不過300多人。)
泉州趙宋南外宗正司研究會會長趙守通稱,建炎三年(1129年)臘月,為了逃避戰火,在鎮江的南外宗正司機構和皇族宗室成員,從海上遷到了福建南部的港口城市——泉州。南外宗正司司署正式移置泉州,是在紹興三年(1133年)。南外宗正司司署設在府治西南忠厚坊古榕巷內水陸寺中,位于泉州舊館驛西側大船亭以北、古榕巷西北隅,即原泉州梨園劇團所在地。
紹興四年九月,金兵又一次大舉南侵時,高宗急令六官(即六卿)自溫州泛海往泉州(《宋會要緝稿》)。適時北方遭受金兵蹂躪、兵連禍結之際,泉州卻是遠離戰火、偏安一隅的和平環境。為了免受戰火荼毒,又有大批皇族、士大夫、僧侶、商人、地主、農戶、工匠、手工藝者遷入泉州,對泉州乃至福建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這一時期,泉州已成了事實上的“陪都”。
泉州宋皇族居住地稱“睦宗院”,有別于臨安的“睦親宅”。睦宗院有新、舊二所。舊睦宗院在府治西南襲魁坊,新睦宗院在府治西北居賢坊。嘉泰年間(1201—1204年),由于南外宗皇族人口不斷增長,又在睦宗院的旁邊修建了新的宅院。今新、舊二所俱廢。紹定年間(1228年-1233年),一百年內,趙宋皇族在泉人數已增至3000多人。
南宋宗室是泉州藩舶奢侈品的重要消費者
宋代,市舶司的主要職能是“掌番貨、海舶、征榷、貿易之事,以來遠人,通遠物”。北宋前期福建并沒有市舶司,到了后期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才正式在泉州設置福建市舶司。此后,泉州市舶司就與兩浙路市舶司及廣南市舶司,并稱為“三路市舶司”。
泉州師范學院教授張家瑜在《移泉后的南外宗正司對泉州的貢獻》一文中稱,(南宋)宋廷南遷后,“兩浙路備港口由于受到宋金戰爭的影響,海外貿易不容發展,泉州就成了一個既靠近政治中心和消費中心,又有條件發展貿易的港口。”
南宋時期,在泉州有三大州司級衙門:州衙、宗正司和市舶司衙。三大州司級衙門均可直通朝廷,甚至可以直通皇帝。這在當時除了行在(首都)臨安外,絕無僅有。廣東佛山學者趙國清認為,這是南宋朝廷給予泉州的特殊地位。
為了使居住在泉州的皇室族人過得好一些,朝廷對泉州又采取了特殊的經濟政策,發展和繁榮泉州經濟。趙國清指出,南宋時期,泉州海外貿易范圍不斷擴大,據《諸蕃志》一書所載,與泉州通航通商的有58個國家和地區。這時的泉州,海絲繁忙,市舶興旺,名氣扶搖直上。商賈貿易的繁榮,帶動了泉州的全面發展,各行各業迅速騰飛。“三大衙門的特色和皇權的傾注,使泉州成了皇權副中心,成為政治特區。”
趙宋皇族遷入泉州,主要由宋太祖、宋太宗、魏王三兄弟后裔構成。今天在泉的趙氏宗族間,仍保存著一本珍貴的族譜《南外天源趙氏族譜》,對皇族人物記載非常全面,世系錄中的每個人之下均注明屬于何支、何房、名、字、號、行第、生卒年月日時,尤其是對功名、官階等記載較詳,還收錄了有關行狀、遺囑、墓志等資料,重要人物還有傳記。南外宗對泉州的影響,在這部族譜中都可以得到解讀與印證。
福州市博物館陳列部副主任張春蘭在《宗室入閩與海上絲綢之路》一文中稱,南宋時期泉州海外貿易十分活躍,宗室是藩舶奢侈品的重要消費者。“南外宗室移居泉州就使得這部分宗室人員與消費市場達到了零距離……1975年10月,福州北郊浮倉山發掘一座南宋·宗婦墓葬。這座墓從未遭到破壞,它保留了宗室作為消費者的生動佐證。”
宗室成員不僅成為海外貿易消費的重要力量,而且還直接參與貿易經營,最有力的證據就是1973年在泉州后渚出土的一艘遠洋古船。古船中發現有木牌簽96件,其中“南家”18件,“南家記號”1件,計19件,專家據此判定此船屬于南外宗正司所有。南外宗室憑借皇族特權,利用泉州港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參與并推動海外貿易,從中漁利,這也合乎情理。
廈門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周運中撰文認為,南外宗室參與到了當時的“新興貿易浪潮”中,“宋船的商品可以證明其海外貿易地點主要是蘇吉丹或更遠的爪哇、三佛齊一帶……南宋開辟了經加里曼丹島西部直航公式婆(爪哇)的新航路……泉州很多南外宗室也參與了這條航線的貿易。”
到了南宋中后期,泉州港在港口規模、通番國數、貿易額、稅收等方面逐漸超過廣州,躍居而成全國第一大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