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閩南之地,無論是身處靜謐的山村或繁華的市鎮,很多綺麗堂皇的民居樓房抑或是莊嚴肅穆的家族祠堂門前上方的匾額都會鑲刻著這樣醒目的大字,或“紫云衍派”,或“滎陽衍派”,或“潁水傳芳”,或“上谷傳芳”等。這些作為姓氏郡望或堂號標志的字眼,均證明中原傳統在閩南的延伸。
泉州博物館展示的門匾或老照片,展現了閩南家族文化獨具特色。
?世世血脈相承?
閩南的家族文化獨具特色,漢晉時期,中原族群南遷,帶來先進的農耕文化、先進的華夏文明,在閩南地區繁衍生息,形成了姓氏文化。姓氏衍派聚集了家族的血脈,祠堂為家族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據點,為家族文化增添了色彩。
閩南一帶素來重視宗祠,各類祠堂星羅棋布。祠堂在閩南人眼中,不僅僅是宗族成員祭祀祖先的場所,還是聯結姓氏血緣關系的紐帶。比如,位于晉江市陳埭鎮霞村的黃氏宗祠溯源紫云黃氏紀公,永春縣東平鎮鴻安村水萬安的黃總兵府祠堂,以及南安市豐州鎮頂街豐州燕山黃氏家廟等都是一脈相承。
眾多祠堂雖規模大小不同,建筑風格各異,卻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離不開一定數量的祠堂楹聯。其書法或正楷或狂草,其形式或短對或長聯,與祠堂建筑風格構成一道文化風景線。祠聯一般上聯為敘述本姓發祥、望出地的郡號,與堂號相對應;下聯則宣揚宗功祖德,以表明家世,激勵后人。祠堂楹聯對敦親睦族,弘揚孝道,啟迪后人,維護家庭、宗族與社會穩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代代風骨相接?
閩南民系作為漢民族諸多民系當中的一支,一直備受世人的關注。在漫長的歲月當中,閩南人以其刻苦奮斗、勤勞與智慧名揚世界。除了宗族起源與血脈聯系,祠聯往往還維系了一個宗族的奮斗史、榮耀史。記者從泉州市博物館了解到,東山縣現存的不少祠聯反映了先祖開科創業艱辛曲折的歷程。
衙頂孫氏祖祠中堂對聯“派衍梅崗三遷啟宇宗功懋,支蕃銅島一德詒謀世澤長”。下街朱氏家廟中堂對聯“從鎮海以開基弓冶遙思綿世澤,拓銅山之舊序箕裘克儉振家聲”。這些祠聯記錄著族氏先人感人至深的創業歷程,折射出艱苦磨礪的人文之光,也從中看到這個宗族的歷史淵源及其拓置家園的輪廓。
閩南的宗族文化亦別具一格,而這也讓絕大多數移民海外的閩南人對自身區域文化充滿著自豪。這種特殊的宗族文化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海外僑民的生活,新加坡電視臺在2008年播出的電視劇《小娘惹》在當時引起熱議。劇中出現的一些馬來民俗文化以及宗祠文化的建設充滿著閩南文化氣息。
其中,“追遠堂”在劇中的出現更是吸引人們的眼球。據資料表明,“追遠堂”最早出現于東山縣陳城鎮岐下村的陳姓家廟。從影片中不難看出,閩南的宗族文化帶給所有閩南人的是一種傳承,一種沿襲,一種習慣。不論生活在何處,大家都是閩南人,都是閩南文化的宣傳者。(早報記者 賴小玲實習生 江琳琳 陳小玲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