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的真正導演
1990年5月,我隨葉飛將軍來到常熟,將軍此來,是故地重游,是要重溫昔日陽澄湖上的崢嶸歲月,探訪抗戰時期的烽火故人,特別是想去看望那位阿慶嫂的生活原型陳阿妹。
將軍站在湖邊的堤岸上,凝神遠望著昔日的水上戰場,思緒回到那難忘的歲月———
1939年春天,根據中央和周恩來的指示,新四軍一支隊司令員陳毅派遣葉飛率部東進,到南起太湖、北至長江、東到上海的長江三角洲地區,開辟江南抗日根據地;部隊易名為“江南抗日義勇軍”,葉飛的名字也改為“葉琛”。
1939年5月4日,正當做好一切準備,就將率部隊出發時,葉飛突然接到電話,要他速去見陳毅。見到陳毅后,陳毅什么也沒說,交給了葉飛一份電報。葉飛一看,是項英的來電,內容是堅決反對葉飛率部隊東進,理由兩個:一是東進超出了國民黨劃定的“地盤”,會破壞統一戰線;二是東路地區鐵路公路河網交錯,日軍兵力強大,據點林立,部隊到那里去會被敵人消滅。項英當時是新四軍政委、副軍長,而陳毅還只是新四軍第一支隊的司令。按軍令,項英是陳毅的上級,陳毅必須服從。但項英的決定顯然既違背中央要求,也會影響新四軍的擴大與發展。因此,陳毅把葉飛請來,想聽聽葉飛的意見。葉飛贊成東進。陳毅問葉飛:“你看,你們到東路去,會不會被消滅?”
葉飛胸有成竹地說:“我們有把握,不會被消滅。不僅不會被消滅,還會發展。我可以向你保證。”
陳毅追問了一句:“噢,你有把握?”
葉飛說:“有把握!不僅我一個人,全團的營連干部討論過,都認為有把握。我敢給你立軍令狀!”
陳毅見葉飛這樣說,心里有了底。說:“那好,你們走,照原計劃行動!”
葉飛問陳毅:“那個‘破壞統一戰線’的問題怎么辦?”
陳毅說:“你們走你們的,不要管,這不是你們的事。”他用手拍拍胸脯說:“破壞了統一戰線,我負責!”又指指葉飛:“部隊如被消滅,你負僅用一個多小時,就全殲了據點里的日軍,燒毀了碉堡,炸斷了鐵路橋,迫使滬寧鐵路停運三天。隨后,他率領東進部隊進入常熟境內的陽澄湖一帶,責!”……
葉飛在陽澄湖用勝利的業績,實現了對陳毅立的軍令狀,也證實了東進決策的正確。東進一個半月后的6月24日夜里12點,葉飛率部夜襲滸墅關,在陽澄湖上展開水上游擊戰爭。并以東塘寺為中心,建立了蘇常太和澄錫虞抗日根據地。使新四軍在長江三角洲地區有了鞏固的立足點。
葉飛奉軍令率“江抗”撤離陽澄湖后,將作戰處長夏光和三十幾個傷病員留在了陽澄湖養傷,給陽澄湖留下了抗日的火種。在當地抗日群眾的支持幫助下,他們一邊養傷,一邊堅持組織抗日斗爭。這些傷病員,多數是他在閩東地區打游擊時的紅軍骨干,政治上堅定,軍事上也有豐富的經驗。在不長的時間內,便發展成一支擁有六個支隊的抗日武裝。“皖南事變”后,改編成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八旅。這些事跡,先是編成滬劇《蘆蕩火種》,后來又改編成了京劇《沙家浜》。
按原來的打算,葉飛將軍要去看望阿慶嫂的原型陳阿妹的。但到東塘寺后,才知道她已不在東塘,她住的地方離東塘寺還有很遠的路,而且不通汽車。當地同志建議,用轎子把她接來。但陳阿妹已是86歲的老人,怕路上一折騰,會有損她的身體,所以葉飛將軍也就沒有同意。于是,一行人又回到常熟城里過夜。在回常熟的路上,與同行的一些人閑聊,才知道,《沙家浜》中的人物,除了阿慶嫂外,其余的如郭建光、胡傳魁,還有那位開藥方的郎中,都是有原型的。只有劇中的刁德一是虛構的。郭建光的原型,就是夏光;那個開藥方的郎中,據說后來在外貿部做副部長;胡傳魁的原型,叫胡肇漢,解放后被公審槍斃了。當然,這些原型人物,也只是創作的基礎而已,與劇中人物并不能簡單畫等號。
1993年9月6日,香港的《文匯報》刊出了專版文章,標題就是:“中共高層唯一歸僑名將———葉飛:《沙家浜》的真正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