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惠安人李愷、劉會相繼任職廣東,并以勤于政事、廉公有威聞名。這兩位歷史名人,雖然擦肩而過,相隔半世紀之久,卻因同樣注重清廉官德而隔空交會,產生了動人的交集。
李愷方正剛直,維護公平貿易,為外商所稱譽,在東莞被樹碑褒揚,這即是遐邇聞名的“卻金碑”。半個世紀后,當碑亭圮泐之際,又一惠安人劉會來到東莞,特指派官員重修碑亭,將這種清廉之風發揚光大,使李愷的事跡得以傳揚重光。
李愷任番禺縣尹時,恰逢明代海禁趨于收緊的當頭,處于從開放漸向閉關鎖國的歷史轉折期。官府對外商船舶限定了種種苛刻條件,有的官員即乘機盤剝外商。有感于這種流弊,李愷上任時即向上級提議:對進口船只,不強行搜查,不侵犯人權,不從中抽分,不索取錢財。一律由船方自行申報清單,以示尊重表示誠信。同時,也要遏制外船的非法之舉,維護國家尊嚴與主權。這一提議獲準后,嘉靖十七年(1538年)李愷到莞城查驗暹羅來華船舶貨物。其處事公正,待人誠信,令外商耳目一新。外商奈治鴉看屢次三番要贈百金酬謝,李愷堅辭不受。外商轉為拜訪廣東省主要官員,表示愿捐出百金表彰公道以示友好。于是有了矗立于東莞光明教場北街口的卻金亭碑。而李愷本人在卻金一事被朝廷知悉后,即調往北京到朝中任職了。這塊碑可謂是揚政聲于人去后。
56年后的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惠安籍良吏劉會巡視按察廣東。他對李愷這位先賢在東莞留下的政聲早有耳聞,特地現場勘察,發現因年久失修,卻金亭破落損毀,所載之事漸至湮沒無聞。有感于此,劉會指示當時的東莞縣令李文奎重修碑、亭,重刻《卻金流芳記》《卻金亭碑記》,在鄉紳塾庠大力宣揚李愷卻金事跡,倡明持正為官之道,弘揚清廉修德之風。
正是得益于此次重修,李愷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卻金碑也成了當地道德教化的重要樣板。在朝代更迭、歷史變遷中,卻金碑及其背后的故事,一直得以流傳。如今這一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不僅成了莞城的地理標志,更成為歷史的明鏡,提醒世人銘記清正廉潔的德行懿范。(彭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