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南地區的巷口常會看到一些被擺放在門口的獅形石敢當,而在一些墻壁上也常鐫刻著“泰山石敢當”或“石敢當”等字樣。同樣是石敢當,在閩南地區卻有著不一樣的形狀,這背后又藏著怎樣的人文思想呢?
石敢當亦有“泰山石敢當”“石將軍”“石大夫”等稱謂,在中國舊時建筑中較為常見。有關它的傳說紛繁,其中主要有兩種說法最為可信:一是認為石敢當是人名,且有其歷史原型;另一種則認為石敢當是先輩們靈石崇拜的遺存。而在閩南地區,石敢當通常有驅邪、禳解的作用。
“80”后民俗愛好者肖小俊閑暇時常穿梭于各種老街、古巷,尋訪挖掘石敢當的故事。近日,筆者在他的介紹下,見到了不少獨具閩南特色的石敢當以及它們背后的故事。
“石敢當尤以‘泰山石敢當’字樣的石碑狀或獅子雕刻形狀最為常見,另外,還有浮屠式(寶塔狀)、陀佛石刻、八卦圖案的形狀,也有獸首淺浮雕形狀,或素面無紋……寶塔狀的石敢當,目前在晉江安海還保留著不少。”在肖小俊的帶領下,筆者前往安海大巷中段,只見一尊寶塔形狀的石敢當被鑲嵌在一面房屋墻面上,共有7層,由十多塊石刻組合而成,上有葫蘆塔剎,層層塔檐翹起,塔層中間自上而下刻著“佛永安寶塔”。此外,在安海后庫桔子巷口、培基小學前都能看到這種寶塔狀的石敢當。肖小俊告訴筆者,在這些屈指可數的寶塔狀石刻中,沿襲了浮屠的構造和級數,都由幾塊石刻拼成或由一塊石頭雕就,塔身刻“永安寶塔”“佛永安寶塔”或“南無阿彌陀佛”等字樣,塔基座上有威嚴的老虎或獅子頭浮雕。
除了寶塔狀的石敢當,現存于閩南地區較為常見的石敢當大部分都是獅面形狀,但在這些獅面石敢當中也各藏有千秋。在石獅祥芝鎮一些村里,還保留著很多小獅子。肖小俊告訴筆者,大部分獅面石敢當外形看來都大同小異,但是有一種叫“獅咬劍”的石敢當,屬于閩南劍獅的一種,只在鄉村零星發現。這些劍獅一般刻在墻壁上、或掛在門楣上,被用來祛邪鎮煞、守護家園平安。
石敢當在閩南淵源已久,且擁有很多不同的傳說。但大部分學者及民俗愛好者都認為,石敢當體現的是一種祈福文化,是融入百姓生活日常、接地氣的草根文化,是寄托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載體。
如今,隨著城市的發展變遷,這些石敢當逐漸減少甚至消失,而其背后的一些習俗自然也隨之淡化。如:以前,在民間若要立一塊石敢當,都要遵循特定的時間和規矩,然而現在這些民俗幾乎消失了。面對如此現狀,很多像肖小俊一樣的民俗愛好者很是遺憾,希望這些曾經在閩南人生活里尋常又重要的民俗物品能夠得到進一步的保護。 (陳嫣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