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是中國在東西方海上活動上的創新
人物名片: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保護部項目主管 加米尼·維杰蘇里亞
發言中,加米尼·維杰蘇里亞以《斯里蘭卡共享遺產——海絲的中點》為題,著重介紹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斯里蘭卡留下的分屬宗教、文化、經濟、建筑等各個領域的豐富遺產。
在他看來,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在東西方之間海上活動的創新和發起,對連接古代世界文明,推進各沿線國家間交流具有重要意義。“要知道,在當時,這樣一條海上道路是極具風險且非常脆弱的,因此,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人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探索值得稱贊。”
“不久前,中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希望延續和發揚古代絲路的作用,促進國際交流,這同樣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創新精神,這個倡議也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他表示,斯里蘭卡也期待共同展示和分享新的倡議成果。
絲路承載人類文明交流
人物名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前總工程師 侯衛東
侯衛東針對中國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在陸路和海路之間的差異進行了發言。他介紹,絲綢之路包括貨物、科技、文化、宗教、人員交流,是承載人類文明交流的一條文化線路。
侯衛東在發言中認為,古代中國一直尋求與海外諸國的交往,以及建立貿易關系。元朝政府在泉州、慶元(寧波)等城市設立了市舶司。與陸上絲綢之路經過北方沙漠區域不同,海絲經過的是東部沿海地區。他認為,海上航行不同于陸地,是一種完全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的探索,由于對海洋洋流和季風的響應,船只必須沿著風向前進,因此船隊無法自己選擇完全相同的航線。而航行旅程中,大多數時間都在海上,海上絲綢之路的祭祀等活動,只能在出海前進行,且相對于陸路,海路的風險更大,因此,船隊需要的是宗教直接的庇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