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山寨了嗎?生活中隨處可見各種山寨產品,這些山寨、盜版產品的銷售花樣百出、屢禁不止。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便利了作品傳播的同時,也給版權保護帶來巨大的挑戰。也許你的創意正在被別人抄襲,也許你轉發的文章正侵犯著別人的著作權。這些以前被我們忽略的智力成果或無法捍衛的權利,正在逐漸被人們重視。
2018年4月26日,我們迎來了第18個世界知識產權日。今年又恰逢《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頒布十周年,在此之際,加強知識產權宣傳普及,提升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湊響了最強音。
什么是世界知識產權日?
世界知識產權日(The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y),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于2001年4月26日設立,并決定從2001年起將每年的4月26日定為"世界知識產權日"(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y),目的是在世界范圍內樹立尊重知識、崇尚科學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營造鼓勵知識創新的法律環境。
2018年的主題是什么?
每年的世界知識產權日都有不同的主題,今年的主題是“變革的動力:女性參與創新創造”。
女性推動著當今世界發生變革,塑造著我們共同的未來,今年世界知識產權日活動要慶祝的就是女性的研精畢智、求知若渴和銳意進取。
全球無數女性作出的不可或缺、令人振奮的貢獻正在驅動世界發生變革。她們以“我能行”的態度,鞭策著我們每個人。她們的卓越成就好似一筆寶貴的財富,激勵著今天懷有雄心的年輕女孩,成為未來的發明者和創造者。
現在適逢其時,應當思考如何確保全球越來越多的婦女和女孩參與創新和創造活動,也應當思考這樣做為何如此重要。
網絡版權產業發展迅速
近年來,在互聯網環境下,知識產權發生較大變化。一方面,網絡版權產業快速發展,創新環境趨好。另一方面,網絡也成為侵權的重要場所。
對于知識產權,很多人都不陌生,近年來,IP(intellectual property)一詞更是在影視文化領域成為熱詞。通常而言,傳統知識產權包括專利權、商標權和著作權。而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絡知識產權也開始引起關注,它的內涵更為廣泛,還包括數據庫、計算機軟件、多媒體、數字化作品以及電子版權等。
“經過近40年的發展,中國的知識產權事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近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副總干事王彬穎在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高層論壇上表示,中國的互聯網產業發展迅猛,電子商務交易量持續增長,版權行業的產值占中國GDP的7.3%。
越來越多的人在網上看視頻、玩游戲、讀小說、聽音樂,傳統文化產業也正在積極擁抱互聯網,加快數字轉型。在此情形下,網絡版權產業也得到快速增長。
據國家版權局日前發布的《中國網絡版權產業發展報告(2018)》顯示,去年我國的網絡版權產業的市場規模為6365億元,較2016年增長27.2%。網絡視頻用戶付費市場規模同比增長翻番,網絡游戲市場規模達2355億元,網絡直播異軍突起,網絡音樂、網絡新聞資訊、數字閱讀等產值都有所增長。
網絡版權糾紛引發關注
用戶付費模式逐漸在各領域普及開來,報告還顯示,中國網絡版權產業用戶付費規模達到了3184億,占比規模突破50%。可見,用戶的版權意識也在逐步增強。
不過,有關著作權的案件也大幅增長。據最高人民法院公布,2017年,在我國知識產權民事一審案件中,著作權案件達137267件,同比上升57.80%,而商標和專利案件分別為37946件、16010件,同比上升39.58%、29.56%。
在網絡空間中,有關抄襲、侵權的事件也不斷,尤其在網絡文學、視頻、音樂領域。去年,首屆燧石文學獎專門為抄襲作品設立“白蓮花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錦繡未央》等均入圍。去年大火的電視劇《楚喬傳》原作也在近日被告抄襲,《九州·斛珠夫人》作者蕭如瑟認為,《楚喬傳》多處使用了和自己作品高度相似的內容,目前該案還未宣判。
除了網絡文學,網絡視頻和音樂也是侵權的高發領域。不少人通過網盤分享、聚合盜鏈、應用程序、微博微信、論壇社區等方式傳播盜版影視作品,或通過售賣獲利。
今年初,在國家版權局推動下,騰訊音樂、網易云音樂就音樂版權達成合作。不過,版權糾紛卻仍存在,如近日網易云音樂突然下架周杰倫歌曲,網易云電臺主播將電影、電視劇等轉成音頻文件上傳引爭議等。
資料圖:圖為第五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展館一展臺,由彈幕打造成“隧道”。 中新社記者 張浪 攝
國家版權局新聞發言人于慈珂也對版權方面問題作出回應,他表示:“最近,在網絡音樂版權合作方面,出現了一點小的挫折和小的問題,但是這并不影響大的發展方向和趨勢。在2015年,國家版權局就組織開展了網絡音樂版權秩序的專項整治。幾年來,網絡音樂的侵權盜版得到了有效遏制,網絡音樂版權的秩序也有了明顯好轉。”
在網絡環境下如何避免侵權?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還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尤其是在社交網站和自媒體平臺。人們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也許某些行為就構成了侵權。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行為可能導致侵權?
上海大成律師事務所李偉華律師表示,互聯網中的視頻、音樂、小說及圖片等除已過著作權保護期等情形外,基本都屬于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因此,在互聯網空間,網民的很多行為都可能具有侵權風險。
如擅自修改甚至篡改他人作品并重新傳播,可能會侵害作者的修改權或保護作品完整權;將他人作品中的署名去掉重新傳播可能會侵害他人的署名權;個人在直播網站中演唱某首音樂作品賺取“打賞”的,可能會侵害音樂作品著作權人的表演權等。
“普通網民需要提高自己的知識產權意識,樹立‘知識付費’的理念。”李偉華建議,網民在獲取信息并進行文化消費時,不要把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上傳分享至互聯網絡,不要擅自修改、篡改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進行網絡傳播,甚至不能將音樂、視頻擅自分享至社交論壇、網盤等。
與此同時,網民不僅是信息的傳播者,還成為內容的生產者。當下,每個人都可以在各個平臺上傳自己的短視頻、音樂、圖片等原創內容。此時,如何保護自己的著作權不受侵犯,也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李偉華表示,如果個人的著作權遭到侵犯,首先可以通過公證或時間戳、檢測軟件等固定證據,其次應當根據注冊信息、備案信息等鎖定明確的侵權人。如果侵權內容是在互聯網平臺上,可以通過該平臺的投訴通道進行維權,也可以向相關行政機關如文化執法大隊等進行投訴,或者尋求專業律師的幫助提起訴訟等。
(綜合法制網、中國新聞網、人民日報等消息)
相關閱讀:
4.26世界產權日的來歷由來及經典維權案例 附2018年主題
今年世界知識產權日主題是什么?2009-2018十年主題回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英國風俗禁忌有哪些?英國傳統節日及習俗盤2018-04-0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