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正是螃蟹上市時,今天北京人已能方便地吃到南方的大閘蟹,可老北京交通條件有限,他們吃什么呢?
國人食蟹歷史悠久,可追溯到2700年前。隋煬帝將螃蟹看成是天下第一美味,每次看到進貢的螃蟹,他便將蟹殼擦干凈,貼上金箔。古人吃蟹多腌制,比如宋代流行“洗手蟹”,用酒、香料泡制而成。因蟹生活環境不潔凈,帶有多種病菌,既要保持其鮮味,又要不傷身,也只能如此。食蟹易瀉肚,所以古人認為它性寒,應用酒、姜、醋來中和。
用今天的眼光看,此說未必科學。比如古人亦食魚生,導致疾病多發,卻不知是其中含多種寄生蟲的緣故,也說成是“性寒”,可姜、酒無效,只好放棄不吃。魚生傳到日本后,改食海魚,寄生蟲較河魚少,遂流傳開來,成日餐標志性飲食。可見,“性寒論”頗遮蔽了一些真相。
明代宮廷食螃蟹,已用蒸法,此時已發明“蟹八件”,即錘、鐓、鉗、鏟、匙、叉、刮、針,本是江南人發明,逐步傳入京城。當時吃蟹分“文吃”和“武吃”,“武吃”講究快意,“文吃”講究工具。“蟹八件”到鼎盛階段,竟多達64件。以食盡蟹肉,而蟹殼不壞,依然能擺成蝴蝶狀為優。
然而,南方螃蟹路遠價昂,老北京只能以勝芳螃蟹為尊。勝芳是靠近北京的一個小鎮,今屬河北,所謂“南有蘇杭,北有勝芳”,過去這里水系密集,是南北商業中轉站。勝芳螃蟹雖然沒大閘蟹大,但滋味并不遜色,只有富裕人家才能吃得起。此外是“高粱紅大螃蟹”,產自京東和京南馬駒橋,蟹苗來自南方,生活在水田中,個頭不如勝芳螃蟹大。再其次,就是燈籠子蟹之類了。
老北京吃螃蟹,以正陽樓最著稱。正陽樓是老北京八大樓之一,1843年開張,老板是山東人孫小辮,他原本在前門肉市經營小酒攤,逐步積累資本,盤下別人鋪面,因靠近正陽門,故稱正陽樓。
正陽樓以涮羊肉、螃蟹為招牌菜。它專用勝芳螃蟹,高價買進所謂“帽兒貨”,即個大、鮮活的上等品,買入后并不馬上使用,而是用高粱米養兩天,待其吐完泥沙后再制作,故正陽樓螃蟹的價格是其他餐館的幾倍。但正陽樓的服務有優勢,在蒸蟹時用紫蘇,味道獨特,客人食蟹畢,有專用的茶水加菊花瓣洗手,可去腥味。
民國初年,正陽樓掌柜孫學士善于公關,一度還當上北京商會的會長,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等常來此吃飯,故成為當時京城公認的第一餐飲品牌。1942年,正陽樓因長期經營不善而倒閉,1984年又得到恢復。如今,正陽樓有螃蟹宴,老北京所有吃螃蟹的辦法基本都保留了下來,不過價格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