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李政道都有臺灣“背景”
楊振寧、李政道因共同發現“宇稱不守恒”,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填補了華人在這一國際性大獎上的空白。次年,楊、李雙雙當選臺灣“中研院院士”。事實上,很多華人諾獎得主都具有“中研院院士”的身份,早期的楊振寧、李政道是,后來的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是,再到2000年之后的錢永健、高琨也都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錢永健,這個出身吳越望族的頂級科學家,曾于1994年和2008年兩度被提名為“中研院院士”候選人,但最終都遺憾落選。也是在2008年,錢永健因“綠色熒光蛋白”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兩年后,錢永健又被提名為“中研院院士”候選人,這次他以第一高票186票、93%得票率當選,創歷屆新科“院士”最高得票率。
在海外的華人科學家,很多與大陸、臺灣、香港都有淵源,所以他們一旦獲得諾貝爾獎,三地都想“沾光”。像是美籍華人高琨2009年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時,上海說:高琨是在上海出生的;臺灣說:他是臺灣“中研院院士”;香港說:他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多年校長。這一有趣的現象當時引發廣泛的熱議。
上述諾獎得主,由于也具有“中研院院士”身份,所以會定期赴臺講學、指導,從而帶動了島內科學研究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