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
從政百天,“空心菜”的民意支持率已經迅速下滑。在上街與斗爭之間的臺灣,為什么還能被奧巴馬稱為“民主茁壯”的榜樣?
上次俠客島推薦過的臺灣大學政治學教授朱云漢 對民主的反思,似乎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朱云漢在論述中寫道,在“第三波民主”影響到的新興民主國家和地區,“民選政治人物為了選票,挑動選民情緒,政權變成職位分贓體系,貪污腐化橫行;為掩飾執政缺失,刻意操弄認同、宗教與族群議題,制造仇恨、兩極對立與社會裂解,甚至引發種族暴動;爭奪執政地位與維護黨派利益壓倒一切……”
他進一步寫道,“其實西方國家政府并不在乎這些國家或地區是否只是演出一場民主假戲,只要他們基本上實行市場經濟、對國際資本開放,以及在戰略與外交關系上親西方,民主的實質內涵就不用太計較,因為認真計較起來大家都很難堪 。如果我們繼續追問’民主’究竟帶來哪些好的改變,是否能給大多數人民興利除弊,是否能為絕大多數公民的基本權益提供保障,是否能為’良好治理’創造有利的條件,這些民主的實際情況偏離這些本質性標準就更遠了。”
更深刻吊詭之處在于,“美國作為積極推進民主的唯一’超強’,卻是劣質民主的最大傳染源……美國以世界民主模范自居,卻無法提供一個良好治理民主的示范…… 新興民主國家地區的政治精英以及身邊的幕僚,正是從美國政治人物的身上學習各種惡質的政治競爭、民意操弄手段與技巧。美國不僅提供錯誤示范,還向世界各國輸出這些政治伎倆。”
其實很簡單,本身,民主是一種政治結構和治理方式,但在過去的幾十年內,這個詞已經意識形態化了,變成了“民主帝國主義 ”,仿佛只有這一結構才是唯一正確,實行了這一制度就能一勞永逸地帶來社會的良好治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