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間,一些石獅鄉親遠赴海外,漂泊異鄉,無時無刻不牽掛著祖國,眷戀家鄉。他們將辛苦積累的銀錢、物品郵寄給家鄉親人,并附上書信,這就是“銀信”的由來,也稱“僑批”。近日,筆者在泉州檔案館看到一沓制作精美且印著廣告信息的僑批封。食品宣傳、布莊、藥行、商號廣告……各行各類的廣告宣傳凝固成一段充滿年代感的人文記憶。
傳播異域文化的載體
廣告的目的是希望受眾能夠購買廣告中的商品,接受廣告商的信息或服務。記者從泉州檔案館看到,不少僑批上都印有廣告及商標圖案,廣告內容涉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泉州檔案館相關負責人劉揚宇介紹說,僑批封分為信局專用封和企業定制封兩種。隨著僑批業的興旺發達,為吸引用戶和宣傳自身,不少僑批局紛紛印制專用信封,這些專用封往往會把信局的名稱、地址及宣傳圖案廣告印在信封上,免費提供使用,給華僑、僑眷帶來便利,在當時得到廣泛使用,這便是信局專用封。而企業定制封,是因許多華僑在海外興辦企業,為方便僑批書信來往、提升企業形象,企業都會定制專用僑批信封,用于宣傳自身業務、提升品牌形象。
利用僑批封做廣告,是閩人開拓商機的明智之舉。在那個信息封閉的年代,通過僑批的傳遞,將帶有商業圖案的僑批廣告在東南亞等地區進行傳播,以達到廣泛宣傳的效果,不僅讓僑批發揮了宣傳的功能,也把東南亞及西方文化帶到家鄉,更是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等背景。
制作精美的廣告封
說起廣告,很多人的腦海里可能會浮現這樣的場景,挑著擔子在街頭巷尾吆喝的小販,或是古時候的酒家、典當行,將印有字號的旗子懸于高處,顧客遠遠一看便知。而我們熟悉的僑批業也曾出現過廣告,這些僑批的文化信息、時代背景不僅體現在信的內容中,也留在一些特制的僑批封上。
在泉州僑批館展廳有兩幅圖,一幅是1947年刊登在泰國《光華報》上周德春茶行增設民信匯兌部的廣告:專收閩臺各地僑批,價格便宜,回批快捷,諸君惠顧,無任歡迎。另一幅則是新加坡老報紙上的源崇美茶莊匯兌信局的廣告,寫著“茶葉:武夷安溪,各種巖茶,零沽批發,一律歡迎”“匯兌:匯價公平,信用穩固,手續簡便,迅速達到”。此外,在泉州僑批館中的多封僑批中還發現泉州人在海外經營茶葉生意的信息。1936年11月15日,永春塘內鄉林耀續收到來自馬來亞柔佛林萬潤的僑批,提及“我年終準備回家,你等明年春天與灶跡同來,灶跡要來洋販賣茶心,如果你與他同來,甚是為妥。”可以發現,在那個時期,茶葉銷售很受歡迎,且和當時僑批業的融合經營十分密切。
筆者發現,這些廣告封都有一些相似之處,廣告的地址和電話一目了然,讓人們透過僑批封就可以了解到商行所經營的品種、商品,這些商品的圖案線條流暢、印刷精美,以今天的審美來看,依舊時尚感十足。
僑批雖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僑批精神永不褪色。這些留存下來的珍貴史料,是研究僑批文化的真實歷史記錄,不僅是傳送信息的工具,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記載著社會發展進步的歷史,彰顯其時代意義。 (陳嫣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