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捉鴨與“鴨”共舞秘訣:把握一定的平衡感
2
“海上捉鴨”非常有趣,在這項活動中,捉鴨人要在晃動著的船上,赤腳通過一根10米長且涂滿牛油的木樁,再打開懸掛于木樁頂端的籠子,放出鴨子,繼而跳到水里擒鴨。
“‘海上捉鴨’很考驗人的心理素質。”參加多次“海上捉鴨”活動的蚶江村民林先生稱,“海上捉鴨”時,如果太心急,人就很容易墜落水中,鴨未捉到,自己就先成了“落湯鴨”。可見“海上捉鴨”是一項非常講心態的活動項目。因此捉鴨前人要先靜下心來,觀察周圍的海浪情況,待船靜穩后再走上木樁;走木樁的過程中,因木樁涂滿了光滑的牛油,故而人的腳板最好向內扣緊,站穩腳跟;同時身體可微微前傾,以保持平衡感。
龍舟邀請賽秘訣:發揚相互協作精神
3
鼓聲三下紅旗開,飛龍躍出浮水來。端午龍舟競賽為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習俗之一,閩臺對渡文化節上自然必不可少。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鼓聲、號子聲混合著歡呼聲、吶喊聲此起彼伏……
端午賽龍舟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在石獅薪火相傳,在歷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上,龍舟賽和海上潑水都是重頭戲。比賽現場,隨著一聲令下,參加比賽的龍舟劃開水面,如離弦的箭向前競發,船頭鼓手奮力擊鼓,船上隊員使出渾身力氣。比賽中,各龍舟代表隊的運動員們齊心協力劃出了精氣神,岸邊圍觀的市民和游客也看得十分帶勁兒。
“海絲情”國際南音大會唱
4
“共一輪明月,唱百代鄉音”。南音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四大古樂之一,具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系海內外華人情感的精神紐帶。2009年南音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蚶江鎮轄區的蚶江、洪窟、蓮塘等村歷史悠久。蚶江南音明末清初就已盛行,乾隆中葉普遍傳播。洪窟早在清末民初就融入了南音。
作為第十一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配套活動——“海絲情”國際南音大會唱將于5月29—31日在蚶江鎮舉行。屆時將有來自包括菲律賓、新加坡、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和中國港澳臺等地區的20家南音社團齊聚石獅蚶江,以南音踩街、大會唱形式共唱百代鄉音。
“海絲杯”全國燈謎邀請賽
5
燈謎,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石獅是“中國燈謎之鄉”。蚶江的燈謎活動,在明清兩代即相當活躍。光緒八年,創建“談虎樓”謎社,制作了不少物謎、啞謎、畫謎,謎文改用白話體,且用方言俗語入謎,引得里人婦孺爭相競猜,并開始與廈門、臺灣,乃至菲律賓、越南、新加坡、印尼等國家和地區進行謎藝交流。蚶江鎮于2002年先后被福建省文化廳和國家文化部命名為“福建省燈謎藝術之鄉”和“中國燈謎藝術之鄉”。
參加閩臺對渡文化節,不猜射燈謎,無疑將錯過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海絲杯”全國燈謎邀請賽,將邀請“海絲”史跡相關城市及臺灣共8—10支隊伍參加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