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意味著團圓和歡聚,但短短七天假期過后,年輕人各奔東西,一些老人又回到了“空巢”狀態。前一刻還是闔家歡聚,轉眼變得冷冷清清,這對于空巢老人來說,會有一個不適應期,由此引發情緒焦躁、寢食不安等老人“節后空巢癥”。
筆者在與部分老年采訪對象交流中,深感這部分老年人的無奈。早前有媒體曾報道,空巢老人在春節假期結束,子女離家之后難以忍受孤獨寂寞而自殺的悲劇。這也說明了“節后空巢癥”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的“空巢”家庭已接近50%。這也就意味著,近半老人將遇到節后“空巢”問題。如何使空巢老人避免“節后空巢癥”,既是一個家庭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
毋庸置疑,子女在節假日里回到身邊很快又要離開,是造成老人節后孤獨的直接誘因。為了緩解老年人的“節后空巢癥”,或許可從一些小事做起,比如,節后兒女們不要一起離家,最好是陸續離開,這樣老人的情緒會有所緩沖。為了減少父母的失落感,兒女們平時多給父母打打電話聊聊天,抽空帶老人逛逛街看看電影,或是安排老人結伴出去旅游,讓老人忙起來,生活豐富起來,以此排解內心的孤獨。
讓老人遠離“節后空巢癥”,公共服務也不能缺位。隨著我國社會加速老齡化,各級政府應加快實施敬老愛老助老工程,讓廣大老年人活得更有尊嚴、更有情趣,更加幸福地安享晚年。衛生部門應推出專項服務,對空巢老人給予必要的心理疏導;有條件的社區,應多組織一些文體活動,配備必要的文體設施,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當然,還可以借鑒城市已成熟的模式,組織志愿者到鄉村走家串戶,陪老人拉拉家常,從而讓老人們在子女不在身邊的時候,也能感受到來自其他群體的關愛,給他們以念想。(小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