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北武漢有位宿管阿姨火了。武昌首義學院南十一宿舍56歲的宿管阿姨張傳蕓撿回一把別人丟棄的吉他,從此迷上了撥弦弄音,同學們將她在樓道彈吉他的照片傳到了網上,讓這個愛彈吉他的“樓媽”名聲大振。
從被網友盛贊為“神一樣的存在”的北大保安群體,到幾年前山東師范大學在圖書館靜靜看書的保潔阿姨,直至日前被聘為美術老師的大連市西崗區八一小學傳達室大爺,諸如此類逆襲的新聞近年來頻頻見諸各種媒體,且一直為大眾所津津樂道。究其原因,除了相關新聞事件中閃現的“平凡卻不平庸”的人性之光讓人為之感動外,事件主人公職業與行為的巨大反差無疑也起到了巨大的吸睛效應,更成為新聞的最大賣點。
盡管“職業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別”的觀念早已人人皆知,但長久以來大眾對此類底層逆襲新聞的獵奇與圍觀心態,卻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部分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職業偏見。試想,如若每一個微不足道的社會個體,其夢想都能綻放出各自的芬芳,此類新聞便會褪去大眾追逐的異樣光環,淡化為平平無奇的日常。
這讓筆者不由想到近來風行網絡的所謂“職業鄙視鏈”,在一條條細分為行業、職位等等的冷漠鏈條中,無不充斥著以職業來對他人進行身份認同的歧視心態。在鄙視鏈無處不在的當下,當我們以俯視的姿態來看待他人,以靜止的眼光來面對發展的事物時,其實無形中也收窄了自己的眼界,拉低了自己的人生格局。
相形之下,新聞報道中的宿管阿姨張傳蕓雖身處陋室卻心有殿堂,她說:“吉他給了我瑣碎生活中沒有的快樂。”這種純粹且超功利的熱愛,無疑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現在教她吉他的學生就表示:“阿姨是個非常樂觀的人,跟她在一起,我們心里也變得很陽光。”一位身處“職業鄙視鏈”底層的宿管阿姨,卻用樸實無華的行為給我們詮釋了何為更高層次的人生追求。
梁文道曾在《悅己》一文中寫道:“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在“喪”和毒雞湯正在日漸消解奮斗意義的當下,當部分人心甘情愿地將心中的詩和遠方兌換成眼前的茍且時,人的價值往往就簡化成粗糙且乏味的物質指標,而實用主義也就順其自然地成為部分人的人生信條。值得慶幸的是,正是有如宿管阿姨張傳蕓這樣庸庸大眾中的所謂異類,提醒著我們要多用平視的眼光來對待他人,用更多的時間來關照自己的內心。
抬頭仰望月亮,還是低頭撿起一枚六便士?這是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一書中留給我們直擊心靈的質問。在情懷已然成為奢侈品的當下,當大多數人對夢想噤聲不語時,一位普通的宿管阿姨卻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夢想和情懷不是宏大而抽象的,也并非遙不可及,它可以細化為日拱一卒的生活細節,這種逆流而上的人生姿態,何嘗不是種高貴的精神品質。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時候我們會受制于外部環境對人的影響,卻往往忽視了個體奮斗的作用,從而失去做夢的勇氣與能力。心若向陽,必生溫暖,當每一個卑微到塵土的夢想也能開出花時,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即使你我無法改變過去,但至少可以選擇從現在起掌握自己的將來。(周培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