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暴力陰影下流淚的學生,背后往往有一個不盡責的學校
困難戶為啥會困難?一個重要原因是救濟資源太少。誰能不遇上點事兒?我們應對工具很多,貧困者卻往往啥也夠不著,如同陷入流沙,竭力掙扎也無濟于事。扶貧,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使救濟網絡延伸到貧困者身邊,讓他們伸手能夠著。
身陷校園欺凌中的孩子,何嘗不是如此呢?救濟資源匱乏,是欺凌經常性發生甚至由小釀大的關鍵原因。
說一件往事吧。上世紀90年代初,我和一位好朋友好不容易從鄉里初中考到縣里的重點高中。興奮感還沒退,他竟然退學了。原是因為一件小事,他被幾個高年級的打了一頓。延續初中時候的習慣,他去政教處找老師求助。這位老師找到打人的幾位,柔聲商量:打人,不大好嘛……結果到了晚上,他又結結實實挨了一頓狠的。臨走人家放話,還敢告狀,過兩天再來打!他陷入到巨大的恐懼中,挨了兩天,決定不上了。
這事可以看出,救濟匱乏對受害者的戕害。直到今天,我還能想起他那雙恓惶無助的眼睛。
看了新聞,有人在朋友圈說:我得教會孩子自己反抗!這實質是希望孩子自力救濟。然而,暴力往往發生在自力救濟無力的情況下。施暴者往往都有組織化的特征,有挑頭的,有幫拳的,有起哄架秧子的;被欺負者則往往是弱小的、孤單的,自力救濟無效不說,可能會換來更慘痛的打擊。
再說一件往事:高中時,某宿舍男生突然集體來邀請我同桌,哀求說:你搬我們宿舍住吧,我們就不挨打了。我同桌雖然黑點兒,但也不是張飛李逵一般的莽丈夫,想象不出自己有此能力,對方解釋:你是某某鄉的,近來打人之輩盡出于貴鄉,你來,起碼有幾分鄉情在,或可抵擋一二哩!黑色幽默般的解決方案背后,依然折射出救濟匱乏之困。同桌苦笑著拒絕了。沒用,沒準自己也搭進去。
那么,誰該提供救濟呢?學校啊。自力救濟乏力,家庭救濟滯后,法律救濟得“過線”,日常救濟責任就在學校!一位終日在暴力陰影下流淚的學生,背后往往有一個不盡責的學校。
阻斷暴力帶來的快感激勵,預防、拆散暴力共同體,讓同學受到人身安全威脅時能有個說理的地方,這不是高要求,這是基本配置啊。還記得小時候玩過的老鷹抓小雞游戲嗎?當母雞不護雛,你還當啥母雞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