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洪元,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
來過泉州兩三次,我對泉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文保意識印象深刻。短暫的停留,我走訪了一下這里的老城區。通過實地探訪,我發現泉州不論是政府,還是民眾,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都很強,也做出不少可圈可點的成績,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當下,能夠有這種對古城歷史文化的保護意識,著實令人感動。
如何對古城進行保護?在我看來,作為一座城市不可復制的文化記憶,古街古跡保護、古城業態提升既承載著市民特殊的情感,又有著諸多民生關切。我認為,適合泉州古城的發展模式應該是要“慢”,不要過度進行商業化改造,而是應該圍繞“且慢且細且斟酌”的保護理念來進行,通過對古建筑、歷史遺存進行合理保護,并做一定的“修舊如舊”處理,在這過程中同時去對閩南人文歷史進行深入挖掘、讓本地人們熟悉的“慢生活”方式留存下去。這樣做不僅能夠讓泉州古城更富生氣,也能讓生活和游歷其中的人真正成為主角,在我看來,這樣的保護方式,才是對泉州這座古城最大的尊重與呵護。
建筑,其實就是一個物質空間載體,用來滿足人們的工作、生活的需求,而對于傳統的、舊的建筑進行保護、利用的過程中,應該也要去思考如何讓它們更好地與現代人們的生活進行融合。那么,對古城的一些歷史價值較低的老舊建筑進行保護與利用時,我想給予的建議是,可以進行一些局部更新改造、質量提升、功能完善和景觀重塑。因為這樣做不但能夠大大提升居民生活環境和生活便利,還能增加外來居民對于古城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近年來,泉州古城的整體保護與創新發展融匯了很多新的理念,很有成效。這和我觀點是不謀而合的,因為我認為,最好的保護不是把古城中富有歷史底蘊的事物都送進博物館中,而是應該讓它們有所“活化”,并讓其融入泉州人們的現代生活中,找到這些古舊建筑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喚醒這些古建筑、舊街巷的市場價值,同時借助“活化”的作用,來促使這座城市能夠推出更多元更豐富的文創產品,并成為古城泉州來展示創新、傳承的一個新平臺,也成為這座城市旅游推廣的另一個亮點。(記者陳士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