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兒子凌晨醉酒鬧事,被送到漳州通北派出所。50多歲的父親聞訊趕來,試圖背他回家,卻踉蹌了幾下,無奈地說道,“爸已經背不動你了”。(詳見《30歲兒子酒醉昏睡 老父感慨“已經背不動你了!”》)
這個故事引發數萬網友感動落淚,都在懷念兒時父親寬厚的肩膀,都在回味被父親背著時的幸福,都在感慨,能不能回到從前。
父愛是永恒的話題,它偉岸如山,深沉似海。它說也說不爛,說又說不透,永遠是心窩里的那點暖。
果味有點辣
父愛不是理所當然
從我記事起,我爸就沒背過我。我的印象中,全是他的巴掌:考不好,一個巴掌,不尊敬長輩,一個巴掌。所以我努力做好,期待就是,別挨他的巴掌。
我羨慕這個30歲的兒子,能從爸爸嘴里聽到一句,“我背不動你了,只能扶你”。如果換成我喝醉酒回不了家,在派出所等來的,肯定又是一個巴掌。所以我不會這么做。
有時候,你會耍無賴,因為你知道背后一直有人在,就像我們容易和父母發火,是因為我們堅信他們不會離開。
如果有一個人,每天都給你一個蘋果,忽然有一天,他不給了,你會奇怪,怎么蘋果沒了。而你忘了,他不是生來就應該給你蘋果的。因為父母的愛太無私,以至于我們容易習以為常,而忘記感恩,忘記我們需要變得更好,才能回饋。
每個父親都愛自己的孩子,只是方式不同,不是每個父親的背都會用來背孩子,打你不代表不愛,寵你也不代表你能心安理得地犯錯。所以,請珍惜吧,別把愛當成理所當然,更別利用了它,繼續錯下去。(果味/文)
花欄
父母養我長大,我陪他們變老
表姐打電話說:她被攆出家門了。
今年7月,30歲的表姐辭掉外企職位,又以“身體不適”為由,從北京回到老家,和父母宅在一起。她包攬下舅媽所有的家務,每天陪舅舅下棋。在兄弟姐妹眼里,她瘋了。因為她的事業正在上升期,和男友感情不錯,卻把男友一個人扔在北京。
在財富至上的社會氛圍里,人們通過高節奏生活來換取更多物質,職場、生活演變成為一場生存競賽。“我很忙”成了職場人士的口頭禪,當工作遇上家人,大部分人選擇犧牲掉陪伴家人的時間。忙,成了忽視家人的擋箭牌。
表姐說,她估算過,如果每年回家看父母兩次,每次一周。按中國人口平均壽命來算,男性74歲,女性77歲。她用來陪伴父母的時間,不過20個月。何況,她無法做到一年回家兩次。所以,她趁尚未結婚生子,多留些時間給父母。
這結論著實嚇了我一跳。有研究機構總結,這類人群的特點是:對父母的印象停留在以前;每年過生日時沒法父母一起慶祝;每年只有不到3次的家庭聚會;在忙碌過后面對家人表示不想說話。研究人員說,只要滿足2條,你就是失陪族。
很不幸,我也是。每次回家,我發現父母的神態和表情已經無法和我印象中的樣子重合,兩月一次的染發頻率甚至追不上白發的生長速度。我以為,爸爸還能背我四處追著看大戲,可猛然抬頭時,發現父親的脊背也彎了。我缺失太多他們的世界,但他們從沒缺席我成長的時光。
鋪滿人生旅程的,永遠不是追逐財富和財富本身,而是錯過了就找不回的人生記憶。
英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統計顯示,近10年城市里成年人的步行速度已提高10%。在經濟發展比較迅速的地區,比如新加坡和中國香港、深圳等地,人們幾乎都小跑著穿越大街小巷。汽車普及減少交通時間,電腦辦公提高辦公效率,我們忙得一塌糊涂,可時間都去哪里了呢?
表姐的伎倆終究被父母識破,父母逼她回去上班,她卻堅持把爸媽接去北京養老。舅媽不肯離開老家,兩方不讓,成了僵局。表姐說,父母養我長大,我陪他們變老。“這世界也許處處是光,但屬于家的只有一束。”
上周,父親打來電話說,我幫你把票訂了吧,蘋果也訂了好幾箱呢。我知道,他在提醒我回家。(花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