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良宮,63歲,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制香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1646年,他的祖先由晉江東石遷居永春達埔漢口村,同時也帶來阿拉伯祖?zhèn)鞯闹葡慵夹g,到蒲良宮已是第10代。
這是3月28日航拍的永春縣制香工廠曬香場面。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永春篾香歷史悠久,選用幾百種中藥材為主料,按古法制作,制作過程需要經(jīng)過十幾道工序,打底、上內(nèi)粉、掄香、曬香、染香腳等,看似簡單,卻需要嫻熟的手法。作為蒲氏永春香的傳承人,蒲良宮一直堅持用傳統(tǒng)工藝制香。
宋元時期海上貿(mào)易發(fā)達,泉州成為東方第一大港,阿拉伯人蒲氏家族后裔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帶來了香料,在泉州定居并經(jīng)營香料等生意。明末清初,在泉州的阿拉伯后裔來到永春縣達埔鎮(zhèn),他們利用當?shù)刎S富的竹子、香料等資源,制作和販賣篾香,以制香為生,開啟了永春縣達埔鎮(zhèn)的制香史,永春香實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舶來品。
光陰似箭,300多年過去,制香技術在永春縣達埔鎮(zhèn)扎根并發(fā)展壯大。目前,全縣共有制香企業(yè)近300家,制香人超過3萬人,產(chǎn)品達300多種。“永春篾香”還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保護。
蒲良宮說:“‘一帶一路’給家族世代相傳的制香產(chǎn)業(yè)迎來難得的機遇,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大好時機,把香文化和香產(chǎn)品推廣到世界各地。”
3月28日,泉州市永春縣一家制香企業(yè)的工人在把制作好的篾香放在太陽下晾曬。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這是蒲良宮扎出的漂亮“香花”(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3月29日,蒲氏永春香傳承人蒲良宮在對制香的原材料進行嗅聞甄別。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蒲良宮在手工制香,技藝高超的他把一扎篾香扎出了“香花”(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3月29日,蒲氏永春香傳承人蒲良宮(右)在向小兒子講授選香材的秘訣。現(xiàn)在,他的小兒子通過網(wǎng)絡把香制品銷售到東南亞和歐洲等地。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3月29日,蒲氏永春香傳承人蒲良宮在制香。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3月29日,蒲氏永春香傳承人蒲良宮在展示手工制香的手法。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3月29日,蒲氏永春香傳承人蒲良宮在展示蒲氏永春香早年的包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蒲良宮在祖?zhèn)鞯氖止ぶ葡惴焕铮?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