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6月26日訊 害怕被父母打罵,無數次離家出走,逛公園、睡貨車、偷東西,貴州女孩小清(化名)的故事,讓許多讀者揪心。小清的母親和大哥都稱,小清從小就調皮、愛撒謊,他們不知該如何管教(13歲少女成慣偷自稱沒錢吃飯 家人稱其滿嘴謊話求支招)。
昨天下午,海都記者隨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泉州婦女兒童心理服務中心林鋒老師以及臺商區秀涂邊防派出所的薛警官,一起來到小清家,試圖了解這個家庭并走進這個13歲女孩的內心。
小清喜歡畫畫,她畫了大樹、草地和跳高桿
對話: “爸媽給我補過了生日,我覺得很公平”
小清住在泉州臺商區東園鎮錦峰村一簡陋的石頭房里。昨天下午,看到記者來了,小清先帶大家參觀了自己的房間,又搬出幾個板凳讓大家坐。
母親王女士拿來幾瓶飲料,小清分到的是冰糖雪梨。聽說小清喜歡喝冰紅茶,記者提出要和她交換,她直搖頭,“沒關系的,冰糖雪梨我也愛喝”。此時的小清和前天派出所里的她不大一樣,她不再滔滔不絕,顯得很有禮貌。
小清說,前天爸爸去派出所接她時,她本想趁著等公交車的工夫逃跑,“我爸爸腳好像在工地上受了傷,在流血,我就不忍心跑了。”小清告訴林老師,自己以前從沒吃過生日蛋糕,但是妹妹每次生日都有。今年春節時,父母買了很多菜,還有一個蛋糕。雖然他們沒有明說,但是小清知道是在為自己補過生日。“我很開心,這樣我覺得公平。”
林老師說,聊天過程中,小清的思維清晰,對外界、對自我有良好的自知能力,只要通過系統的心理輔導,矯正的幾率很大。但小清明顯排斥一些關于“偷竊”的問題,暫時無法確定她是否存在“偷竊癖”。
而與母親王女士的對話并不順利。當被問到是否愿意帶孩子去接受免費心理咨詢時,王女士幾乎脫口而出,“我也想帶她去,沒有時間”。林老師表示,每周咨詢一到兩次,不會占用太多時間。王女士卻稱,“我大兒媳又要生小孩了,我還有兩個小的,根本沒有空”。王女士不停地說著小清犯過的錯,她認為自己“管教得夠多了”。
專家:
童年陪伴很重要
打罵教育不可取
從兩方的談話中,林老師看出,小清的情緒創傷很可能來自幼年時被多處寄養的經歷,以及父母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
王女士認為,小清4歲后就已經回到自己身邊,不該再出現一些“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外公、姨媽也是很親的人,難道會虐待她嗎?”林老師反駁了這種意見。他介紹,孩子一周歲以前,是培養安全感的重要時期,親人并不能代替父母的陪伴。小清在4歲前換了3處寄養地,會產生認識混亂并形成心理創傷。幼年時的記憶會忘記,但當時的情緒和感受會留存,影響整個成長過程。
此外,小清父母存在“打罵”教育。“通過打罵,的確有些孩子會因為害怕而不再犯錯,但是這并不是一種學習,而是一種恐懼。打罵后,一些孩子仍會犯錯,并學會了更加隱蔽、更難控制的犯錯,此時父母將更加抓狂。”昨天的聊天過程中,小清也提道,“昨天回來后,媽媽對我很好,沒有打我沒有罵我,我覺得生活挺美好的。”
“孩子所需要的陪伴并不是長時間的,而是固定、有規律、高質量的。父母上夜班或是在外地,可以每晚固定時間給孩子打電話,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獲得安全感。”林老師說。
建議:
多子女家庭
要照顧大孩子情緒
小清曾說,她覺得父母對她不公平。過年時爸爸給小清和妹妹分別買了兩條裙子,妹妹要小清那條,王女士立刻命令小清把裙子讓給妹妹。林老師說,不少多子女家庭都存在這個問題,寵愛年幼的,忽略年長的,這樣會給孩子造成不公平感。
他建議,父母應該優先照顧大孩子,再帶著大孩子一起照顧小孩子,這樣不僅能讓大孩子感覺自己被重視,還能培養大孩子的責任感。關于姐姐該不該讓給妹妹心愛的裙子,父母應該向孩子說明,兄弟姐妹間要互幫互助,講明底線,“再喜歡也不能搶、不能偷”。讓他們明白,可以同意也可以拒絕,這是物品所有者的權利。
林老師不建議小清太快返回學校或是進入社會。他認為,如果小清不改掉偷竊的行為,容易再次受到排斥。父母應該陪伴小清走過這段艱難的時期,當她改掉惡習,感到自己被接納被信任時,才能再回歸到正常生活。(海都記者 喻蘭 田米 通訊員 吳紹煌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