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泉港石化工業區南山片區,縱橫交錯的公用管廊將各個企業連成一片。“目前已完成投資8000萬元,建成公用管廊5.6公里。”泉港石化工業園區安全環保部蔡經理說,今年年底,南山石化片區公用管廊主體工程就能投用,屆時將成為園區內企業供熱蒸汽以及各種液體化工原料的“高速公路”。
在南山石化片區公用管廊施工現場,工人正在加固鋼結構。
位于南山石化片區一角的空分項目是受益者之一。該項目總投資4億元,以空氣為原料,生產氧氣、氮氣和氬氣等多種氣體產品。“我們企業的蒸汽、水電等物料通過園區的管廊傳送過來,同時我們的產品通過管廊為其他企業提供氣體配套,效率高,成本又低。”福建煉化林德氣體有限公司設備經理楊華說。 一條管廊,讓上家的產品或廢料成為下家的原料,使企業之間的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這是泉港打造生態工業、留下碧水藍天的一個縮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擁有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中國石油化工園區兩個“國字號”品牌的石化園區,泉港已把綠色發展的DNA嵌入石化產業鏈,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態工業發展模式,資源“減量化、再利用、可循環”方興未艾。
位于泉港的福建聯合石化有限公司是福建石化龍頭,也是變廢為寶、資源共享的表率。以氣為例:福建煉化林德氣體公司用空氣做原料,生產出聯合石化所需的氮氣、氧氣等工業氣體;通過區里統一配套的公用管廊,鄰近的南埔國電泉州熱電公司熱電聯產裝置為聯合石化供應工業蒸汽;而聯合石化生產排放的火炬尾氣,也吸引林德(泉州)二氧化碳有限公司、福源凱美特氣體有限公司等參與對接回收,用于生產液體二氧化碳等產品。
生態工業,延長產業鏈是關鍵。立足園區資源優勢與產業基礎,泉港圍繞產業鏈“照單點菜”,重點發展聯合石化“脫瓶頸”下游加工項目。首批入駐南山石化片區的8個項目已開工建設,并在去年的石化招商會上,對接簽約石化項目20個,投資總額達308億元。經過幾年的開發建設,目前泉港石化工業園區已初步形成了以聯合石化為龍頭,以聚丙烯、燒堿等中游項目為延伸,以塑膠、塑料等下游項目為配套的石化產業鏈。園區已吸引中石化、埃克森美孚等1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美國杜邦等30多家跨國集團以及150多家港臺企業前來洽談落戶。
項目引進上瞄準綠色、生態。“我們絕不要污染了的GDP,所有進入園區的企業必須符合循環經濟要求,能在產業鏈上找到合適的位置。否則,再大的企業和項目也不能落戶。” 泉港區石化工業區建設發展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近三年該區被拒在生態門檻外的項目就多達59個,總投資額逾百億元。2012年和2013年,園區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分別比上年下降13.61%和13.33%,綜合效益顯著。
與此同時,泉港大力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據統計,近三年泉港新增綠化造林3萬多畝,全區森林覆蓋率超45.1%,2013年全年空氣優良率100%,海域水功能達標率在全省最高,全區7個鎮(街道)已通過國家級生態鎮省級評估,93個行政村獲得市級生態村命名。(莊國輝 張文璟 肖耕智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