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厝扁擔術是泉州南山林寺武功在民間的遺技,前身為泉州南少林的護寺棍法,傳入施厝后,村民以扁擔演練少林棍法,故稱“扁擔拳”。
明洪武年間,施厝有男子因田園糾紛受欺赴南少林寺習武,能手抱大牛引重千斤,人稱“施抱牛”。學成后因違背寺規,返鄉重整田園。明朝沿海倭亂,“施抱牛”將少林正宗拳技傳授村民用以自衛,改棍法為扁擔術,流傳至今。
施厝扁擔拳套路有三步母(三戰)、七步勢等6種,招式勢勢相成,兼槍帶棍,拆練合一,沉穩緊湊。明末民初,鄉間大興武館,培養出大批扁擔拳高手,并隨鄉人外出,傳向莆田、福清及省外等地。
2014年,施厝扁擔拳研究會成立,為傳承發展該拳種,研究南少林棍法和拳法的傳播及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發揮積極作用。2016年3月,施厝扁擔術入選第五批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