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民政部、財政部決定在全國開展“救急難”綜合試點工作。泉港區作為試點單位之一,在原有社會救助統籌聯動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救助資源,優化救助流程,形成“政府各部門高效聯動、政府救助和社會救助緊密銜接”的工作機制。
山腰街道新宅村村村民黃麗萍曾一度因為救助無門而感到苦惱。2015年,她被診斷患有多發性骨髓瘤,一期治療花費十幾萬元,除去新農合報銷后,治療費用仍存在很大缺口,給本就家庭貧困的黃麗萍一家帶來不小的壓力。
村民 黃麗平:“我們也不知去哪申請救助,辦什么手續也不知道。”
泉港區民政局數據顯示:2014年全區生活困難需要補助的群眾有2萬多人,其中社會救助遺漏的有600多人,重復申報的有100多人。一方面救助出現遺漏,另一方面出現重復申報,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的狀況出現呢?
區民政局局長 劉開南:“區內救助部門眾多,沒有統籌的一個機構,過于分散,導致“九龍治水”,也是問題關鍵。而且各救助部門信息不暢,資源不能共享,導致一些急需救助的對象得不到應有的幫助。”
據不完全統計,泉港區有17個救助部門以及數十個公益慈善機構、社會團體,如何統籌這些救助力量,實現“救急難”,成為擺在政府面前一道重要民生問題。
劉開南:“我們就在區內建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由區民政局統籌協調,主各鎮街道統一設立受理“就急難”服務窗口,受理即辦事項和轉辦事項,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泉港各村居以社區服務站為依托,規范管理服務,主動深入受助群眾家中,做到救助及時,救助到位。目前,泉港已基本形成7個區直牽頭部門和7個鎮(街道)受理,17個區直配合部門、各村(居)協助,社會力量參與的救助格局。
劉開南:“在救急難工作中,我們還把救助重點放在困難群眾醫療救助上,堅持以大病醫療救助為主,一個相關部門醫療救助為補充原則,對因患病在新農合各項補償肯資本醫療保險等補償后,仍無經濟能力治療的困難家庭給予醫療救助。”
通過統籌救助體系的完善建設,有效解決轄區群眾救助無門、救助重復問題。如今,得益于泉港救助體系的統籌協調,村民莊志玉一家的苦惱得到了有效解決。
受助群眾 莊志玉:“村干部很關心,了解我們的情況,教我們怎么申請怎么去做,區里面給我們3萬元補助,減輕了我們經濟壓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