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民樂社奏響古大厝
85歲的黃炳炎沉浸在音樂中
從去年5月份開始,游覽福建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泉港區前黃鎮黃素土樓的你,如果幸運,還能遇到一群老人坐在土樓旁吹拉彈唱,欣賞他們帶來的南音和北管,感受閩南古民居與閩南傳統民樂碰撞。
老人組建民樂社 古民居內彈古樂
黃素石樓的側門上懸掛著一塊金色牌子,上面寫著“前黃鎮黃素石樓民樂社”,民樂社發起人黃欣明笑呵呵地招呼著從四面八方趕來交流學習南音、北管的老伙計們。對他而言,每周最快樂的時光莫過于和這些老伙計一起彈唱古民樂。
退休前,黃欣明是一位劇團工作人員,退休回到祖厝黃素石樓后,黃欣明漸漸發現,身邊不少退休老干部、老教師、老藝人精通南音、北管,而且十分熱愛這些藝術。
“都說晚年難免孤苦,那是因為我們老人閑得發慌,總有用不完的時間。”如何幫助老年人排遣晚年寂寞,黃欣明思索了很久,他認為成立民樂社是一個不錯的法子。
“黃素石樓是當地的文物保護單位,場地很大,于是我們就把民樂社落戶在這里。”黃欣明說,古民樂給這座古建筑增添了古樸之美,游客觀賞黃素石樓時還能欣賞閩南特有的南音、北管,既讓老年人解悶,又保留和弘揚了傳統文化,一舉多得。
民樂社成立后,附近村落甚至其他鄉鎮的民樂愛好者也紛紛參加。“我們的成員來自各行各業,以老年人為主,共有六十余人。”黃欣明說,為了方便大家學習交流,每周固定三個半天作為集體活動日,基本上大家都會主動參加。
賦閑老農民 穿上旗袍學南音
“我們在一起不僅是吹拉彈唱自娛自樂,還教會了不少‘新人’”。昨日下午,在南音表演隊里,記者看到幾個身穿旗袍的老年表演者,她們便是黃欣明口中的“新人”。
“我是個老農民,這幾年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沒有再種田了,經常在家里閑得發慌,去年這里成立民樂社后,我就來跟他們學習,現在也能上臺表演了。”年近60歲的黃阿姨是附近的村民,如今,老來賦閑在家的她再也不怕“老無所依”了。
85歲的黃炳炎是當地知名的老藝人,也是前黃鎮黃素石樓民樂社里年紀最大的成員之一。由于年事已高,老人的耳朵并不靈敏,跟他說的話他大多聽不清,然而一到彈唱時間,他卻可以和著大家的節拍一起演奏,還是民樂社里數一數二的“頂梁柱”。
“民樂社成立之前,我爺爺經常一個人在家里彈奏那些樂器,感覺挺孤單,現在不同了,隔三差五跟這么多老人一起切磋交流,我看他精神狀態好了許多。”年近30歲的黃瓊紅說,從小受爺爺黃炳炎影響,她對南音、北管十分有興趣,現在是民樂社里最年輕的一員,一有空,她就會帶著兒子一起到民樂社跟這群老人學習。
黃瓊紅說,周邊村落的不少老人閑來無事都會到這里聽小曲兒,每逢周末節假日,周邊村落的小孩也會來玩耍。在她看來,這里已經是附近男女老少休閑娛樂的最佳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