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五年看變化——喜迎黨代會”(五)
用情最深 打造社會保障“兜底”工程
“傾心為民,普惠共享,和諧共建小康之路。”五年來,泉港區堅持民生為本,緊緊圍繞就業、安居、幫困、醫保、農保助學等民生工程,不斷擴大社會保障增“民享”,著力發展社會事業,努力創新社會治理,推動民生建設邁上新臺階。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泉港區用情最深、用力最多的事。這五年來,泉港不斷擴大社會保障,實施就業、安居、幫困、醫保、農保、助學等民生工程,培訓勞動力7.5萬人次,實現新農合、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四個全覆蓋”,建立高齡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慈善救助、松柏助學、困難補助等制度,受益群眾達6萬多人。全力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完成脫貧4.8萬人。投入4.6億元,完成148件區級為民辦實事項目。
在百姓最關注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上,2013年,泉港區在全省率先實行“先看病后付費”診療模式,截止2016年6月份,全區16個公立醫院全面鋪開實施,共計54335名群眾享受到“先看病后付費”診療模式,其中,重癥病人占98%。
區衛計局局長 施文勇:“通過這個診療模式,我們取得了三贏,第一是群眾得實惠,通過簡化手續,簡便流程,方便服務群眾。第二個是黨得民心,群眾對診療改革滿意,從而對黨的滿意度進一步增強。第三是醫院得到實效,切實節省了開支,提高了效率,與病患的關系也進一步改善了。”
五年來,泉港區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提高。2016年全區統籌基金1.78億元,逐年提高新農合報銷比例,共有33.71萬人參加新農合。大力推進總額預付方式改革,建立大病補助政策,新農合重大疾病保障病種達22類。
施文勇:“這幾年有兩個大的變化,一個是我區醫療衛生服務質量水平明顯提高了,二是群眾對我們的認可度在不斷的增強。”
要讓群眾看得起病,更要讓困難戶享受更多的民生福利。五年來,泉港區扎實開展社會救助工作,全區現有特定民政服務對象約4萬人,其中城鄉低保對象、五保對象、孤兒約1萬人,重點優撫對象、革命“五老”人員近1000人,119人員及40%救濟對象約100人,重度殘疾人約4500人,一般優撫對象約6000人,其他低收入對象2萬多人。
區民政局局長 劉開南:“這五年來,累計納入低保人數為5萬多人次,發放低保金1億多元,補助標準和保障人數逐步提標擴面,基本實現貧困居民“應保盡保”。向9700多戶次困難群眾發放臨時補助625萬元,向450多個遭遇交通事故等突發事件的困難家庭提供救助資金400萬元 。累計向各鎮(街道)下撥用于解決受災群眾口糧、衣被取暖等基本生活困難補助資金400多萬元。”
五年來,近百件涉及50類項的為民辦事實事項目持續推進并得到有效落實,內容涵蓋飲水、道路、學校、醫院、文體場館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活動籌辦、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公共服務機制等,項目總量位列泉州縣市區第二名。
劉開南:“我區社會救助體系、福利體系正在不斷完善。五年來,為250戶無住房或居住嚴重危房的低保戶建設安居房,累計發放補助資金900多萬元。投入約1000萬元資金建設城鄉88個社區綜合服務站、41個居家養老服務站。”
如今,站在新的起點上,泉港區將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會議精神,聚焦扶貧“六個精準”,以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戶為重點,精準發力,強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取得新成效,讓改革紅利普惠于民,人民共享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