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明清時期數次海禁后,官方商貿呈減縮之勢,民間的海洋經貿卻得以發展。在海洋經濟的滋養下,一些沿海村落發展出依海而生的“港市”區域——泉港土坑村仍保存著古民居群和古碼頭。這是明清以來當地通過海洋貿易匯聚財富、聚集商賈的見證,也是“海絲”沿岸“港市”的重要遺存。
土坑村,原名“塗山村”,位于后龍鎮,是肖厝港與峰尾半島銜接的一個天然避風港,在村子靠沿海大通道一側,還保存著一個“嶼仔壁”碼頭遺址。村里人介紹,在海堤和沿海大通道修建之前,這個碼頭是惠北貨物的一個重要中轉站。
后龍鎮土坑村村委會副主任 劉永才:“在我的小時候,這里是個碼頭,也是個避風港,有造船的、修船的,肖厝港大船運來的貨物騰到小船上運到這里,再人工挑到村里的祠堂街去賣。”
泉港自古海運發達,是東南“海絲”重地,與泉州古港碼頭自東北向東南連成一線。早在宋代,當時的沙格澳(今天的肖厝港)就有跟南洋群島通行的記載。土坑先民依托肖厝港“水深港闊”的優勢和峰尾半島天然避風港灣的特點,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貿易,離岸的商嶼島成為商品交易和船只的停靠點,嶼仔壁則成為貨運碼頭和船只的避風港。海洋貿易的發展帶動了土坑經濟的繁榮,在當地形成了一條依托港口發展起來的街市——祠堂街。
清朝的乾隆時期,祠堂街是非常繁華的漁市。大船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到達肖厝港以后,經由嶼仔壁碼頭的小船分裝,然后由商人運到這里進行交易。交易的繁華帶來了當地商業的繁榮。在這條街的兩側都是各種各樣的店鋪,當地人說店鋪的名字也是以他經營的生意來命名的。就好像我身邊的這座古厝,叫做打銀鋪,就因為當時這里是打銀的店鋪,而且還經營當鋪生意。在這整個區域總共有八間當鋪,足以看出海上絲綢之路對當地經濟產生的影響。
劉永才:“以前人們會拿銀器來這邊典當,如果沒有贖回,他們就把這些銀器再打成別的東西賣出去。既是當鋪也是加工工坊,所以就起名叫打銀店。”
隨著歷史變遷,昔日繁華的“港市”如今只剩下兩側的古厝靜靜佇立,如同一位位老者,見證著那段輝煌的歷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泉州港首次出口新能源汽車組件2025-05-0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