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文本編制團隊到泉港調研海絲土坑港市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工作,就土坑古民居群的保護的提出意見和建議。泉港區(qū)領導肖惠中、呂火渠陪同調研。
調研組一行先后到“劉百萬”古大厝、提督府、白石宮等古建筑實地調研,對古村落的數(shù)量、分布、特色、歷史底蘊及保護措施進行深入了解,并就如何加強保護和利用提出指導意見。
泉州城市規(guī)劃設計院副院長 王敏:“我們希望從這邊做一個規(guī)劃,做出一個比較有主線的東西,這條路、這個建筑,如果要擺在這邊,它們的朝向、體量、高度、風格等都要控制好。”
據(jù)了解,土坑村的歷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明初“靖難之變”后,當時秀嶼的劉宗孔,在永樂二年,攜家眷到此定居。明永樂至清乾隆年間,劉氏族人在宗祠南北兩側,分四排而筑,共建設古大厝40多座,保存相對完整的有27座,占地面積26860平方米,形成壯觀宏偉的閩南風格古厝群,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厝群當中還有兩條港市交易街,當年的土坑劉氏族人在此經(jīng)商,開當鋪,賣金銀、米、布,成為一方最繁華之所。2014年土坑村入選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