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泉州的古港雄風
至今整整30個年頭,楊恩璞心里一直有些東西沒放下。特別是“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正式提出,楊恩璞心里的這個念頭越來越強烈了——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將這30年的變化,再次記錄下來。
自拍攝《海上絲綢之路》紀錄片后,楊恩璞就和泉州結緣。2000年任華光攝影學院首任院長,現為終身名譽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他的這個想法,也得到了華光攝影學院的認可。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未來在他的總指導下,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就將開啟,并重拍《海上絲綢之路》。這次出發,將由華光攝影學院牽頭組織國內外攝影家,于2015年上半年啟程,沿鄭和下西洋之路線采風,預計2年完成。將采用攝影、攝像、文字三類手段,重點記錄海絲各國風土人文、航海遺跡、唐人街、僑胞生活生存現狀、中外友誼等相關資料。
在沿路采風采訪的同時,將把福建泉州有關海絲文化現代建設各方面的成就圖像在各采訪國家展示,讓海絲各國更全面地了解福建泉州,重振泉州古港雄風。
楊恩璞
楊恩璞:上海人,1961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后留校任教。1976年后,任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導演兼攝影、中國攝影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2006年,被中國攝影家協會評為新中國建國50周年杰出攝影工作者。
在拍攝《海上絲綢之路》紀錄片期間,他曾衍生拍攝了20分鐘的《斯里蘭卡植物園》紀錄片。2007年,斯里蘭卡政府授予他斯中友誼特別貢獻獎。
新的海絲大片泉州仍是重點
海都記者:人們都說您是現代重走海絲路的探索者,對此您怎么看?
楊恩璞: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只是剛好因為天時、地利、人和,歷史剛好巧遇在我身上。背后,有許多歷史學家、航海家的貢獻,包括各部門的同心協力。海外的華僑也十分關心,有的提供歷史素材,有的積極協助攝制組的工作。沒有大家,根本就沒有這個片子。
海都記者:能說說,您拍攝這個片子的最大感受嗎?
楊恩璞:必須走出去,才能強大,深切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這種自發的創造性精神,是值得當代學習的。我們走出去,不光是為了看歷史的輝煌,而是希望能夠反思今天,國外有哪些東西值得學習。事實上,在中外的交流中,確實有不少良好的互動。
現在,中國在外面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所期待的是,在與各國的交往中實現共融發展。
海都記者:拍攝過程中,有沒有什么讓您印象特別深刻的?
楊恩璞:那些國家的那些人物,有些甚至是從未謀面的人,卻讓我十分感動。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香港南洋運輪商會的曾維波先生,從報上看到了我們正在拍攝影片的消息,主動寄來了研究鄭和的論文和他朋友演奏的《鄭和下西洋》交響樂磁帶;此外,我還收到過新加坡和印尼等地僑胞和外國朋友提供的紀念鄭和的古跡照片,這些資料使我們的影片大為增色。
日本專門派了一位學歷史的大學生到三個縣調查徐福的有關情況,讓我們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泰國對我們的幫助更大,他們免費為我們提供一切資料。在斯里蘭卡,法顯村全村居民都關心我們拍片。在埃及,當地老百姓聽說我們要去一個古堡里拍攝中國的瓷器,就主動為我們帶路。埃及文化部還給我們開了一個拍攝通行證,可到任何博物館免費拍攝。
所以,我覺得,這部影片不僅拍攝了海上絲綢之路,同時也表達了各國人民和平友好的共同心聲。這是一條友誼之路。
海都記者:紀錄片中,您把泉州放在黃金時代的追憶中,重點描述。您如何看待泉州的海絲建設?
楊恩璞:我母親是同安的,我也算是半個福建人,自然對泉州很有感情了。來泉州之前,就從書上得知泉州的歷史地位,特別是馬可波羅對泉州的推崇,刺桐繁華是毋庸置疑的。我曾2次來泉州,呆了一個多月,拍攝了很多資料,也為泉州保留那么多歷史遺跡,感到震撼。從考古角度來說,泉州實在有太多可看的遺跡。這些年,我走過40多個國家,這樣的感受,在其他城市不曾體會到。泉州應該好好珍惜這樣的地位,好好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做點什么。
海都記者:為什么想要重走海上絲綢之路?
楊恩璞:以前沒拍夠,也沒拍好。當年,存在設備、膠片等很多因素的局限。30年來,中國變化太大了,重走是十分有意義的。我們的影片,只是拍攝了歷史長河中的一鱗半爪。我記得泰國當地專家介紹,曾經在泰國水上市場,一看到有中國船只來,馬上開著小船來交換貨物,這就是通過航海帶來的中國影響力。這樣的中國印記,在國外很多地方都隨處可見,許多石雕構件,也都漂洋過海來做客。這樣的變化,是值得記錄下來的。
海都記者:如果重走海絲,這次的展現主題會有什么不同?
楊恩璞:以前的紀錄片,更多地突出歷史上的交往。當下國家提出建設兩個絲路時,非常明確地突出發展國際經濟和貿易的戰略宏圖。要重走海絲,就不再僅僅是探古懷舊,重溫絲路友誼,還要通過交流,促進沿途各國的經貿發展,共同富裕和繁榮。所以,我們重走絲路時,也應該加強表現亞非國家交流,促進經濟互補互幫,共同繁榮的主旋律。唯一相同的是,泉州依然是重點展示的內容,這樣的歷史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成冬冬
重拍《海上絲綢之路》 展現輝煌與文明
海都記者:您如何看待重拍《海上絲綢之路》?
成冬冬:這是一件令人激動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重拍這部片子,不僅能夠展現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曾經的輝煌與文明,而且能夠體現出,時代的發展和當今的成就。如果有需要,我也愿意繼續為拍攝《海上絲綢之路》出力。
海都記者:您對這部片子有什么期待?
成冬冬:30年前,由于設備、技術等客觀條件的限制,拍出來的片子,相對會有不夠完善的地方。如今,拍攝的條件更優越了,如果重拍,整個片子的構思、方案、效果等將會更完美。相信拍攝完成后,它將成為一部重要的檔案資料,我很期待它的誕生。
海都記者:重拍《海上絲綢之路》對于泉州來說,有什么意義?
成冬冬:我的祖籍是河南,但我出生在這里,成長在這里。可以說,我是地道的泉州人。身為泉州人,我感覺重拍《海上絲綢之路》,將會為重振泉州古港雄風起到重要的作用。這樣的影像資料,一方面,記錄泉州的歷史,展示出泉州港口文化魅力,利于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還能夠幫助泉州,發揮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優勢,提高國際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