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23日訊 來到德化蓋德中心小學,映入眼簾的是嶄新的教學樓、學生校舍和塑膠跑道。2012年前,這里200多名孩子卻還是在危房上課,為了孩子們的安全,才新建。全校207名小學生中,52名是留守孩子。下課鈴一響,孩子們魚貫而出,操場上盡是他們奔跑嬉鬧的身影。
學校用水需引十幾公里外的深山泉水,每天上午和下午,餐廳阿姨會把保溫桶里的水燒開,一到下課,孩子們就聚在保溫桶前取水。學校德育主任黃老師擔心,保溫桶里燒開的熱水會傷到孩子,常常在一邊提醒孩子注意。黃老師希望,如果保溫桶能升級成有凈水功能的飲水機,孩子們就能安全用水。
這個史上最長學期,孩子們再過兩周就放假了。放假過年,意味著留守孩子終于能和父母團聚,帶著對團圓的期盼和等待,孩子們也許下了一個個小小的心愿。
如果你愿意為留守兒童實現愿望,歡迎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或關注“海都互助會”微信號,加入暖冬行動。
數著日子盼老爸
不到十天就回家
12歲的陳愛萍每天都算著日子,再不到10天,爸爸就從永春礦上回家了。爸爸在家的時候,愛萍就覺得家里熱鬧又溫暖。爸爸回到礦上,媽媽到縣城工作,陪伴愛萍的就是學校老師借給她的一架電子琴。在學校,這個被同學們喊作“小蘋果”的姑娘愛唱歌愛彈琴,快過年了,她數著爸爸回家的日子,想要親手彈琴給他聽。
12歲陳愛萍:我渴望有一臺電子琴,過年給爸媽彈奏一曲
爸爸在家時間很短,每個月10、20、30日,爸爸會從永春回來,中午到家,隔天凌晨就回去。這一天,愛萍會“磨蹭”著晚點上學。“突突突”的摩托車聲越來越響,是爸爸回來了!家里一下子熱鬧起來。
可爸爸總在凌晨離開,愛萍隔天一覺醒來就找不到他,所以愛萍通常都舍不得睡,心里默念著一定要早早起來送爸爸。而爸爸怕打擾女兒睡覺,每次都輕手輕腳。他不知道,女兒一夜的心事。摩托車又“突突突”地漸行漸遠,下一次見面還要再等十天。
最快樂的是暑假來臨,愛萍就變成爸爸的“小尾巴”,她像個小大人照顧著爸爸起居,爸爸最愛吃她做的米粉湯。可惜媽媽在縣城上班并照顧弟弟,一家四口人依然分居兩地。
渴望擁有一臺電子琴
過年給爸媽彈奏一曲
爸爸不在家的時候,即使是白天,愛萍也會感覺害怕。她二年級時,原來的小學合并,她轉到蓋德中心小學。面對新學校和陌生的同學,愛萍心里既害怕又抗拒,常常待在宿舍哭泣不愿上課。
好在教音樂的林老師常常來安慰她,還教她彈電子琴,帶領她走進音樂的世界,慢慢使她融入班集體。有天賦的愛萍,第一次僅花十來分鐘就背下了一首樂譜,現在已經能單手彈奏幾首簡單的曲子了。愛萍羞澀地說,她夢想成為一名音樂家。可印象中的音樂家應該會唱歌還會許多樂器,可她沒能擁有一架屬于自己的電子琴。今年過年前,她希望能把琴練好,全家團聚時,給爸爸媽媽露一手。
家里唯有奶奶陪伴
想教奶奶說普通話
燕琪的爸爸在泉州打工,好幾個月才回家一趟,平時燕琪只能通過電話聯系。電話里,爸爸關心著燕琪的生活和學習,燕琪總不忘叮囑爸爸:“不要吸煙喝酒哦!”燕琪曾跟爸爸簽過協議:“爸爸保證以后不要再抽煙喝酒。”看著女兒手寫稚嫩的“協議書”,爸爸才發覺女兒長大了,鄭重其事地簽下名字。燕琪說,從那之后一段時間,都沒有見到爸爸再抽煙喝酒。
爸爸不在家時,總是奶奶陪伴她。燕琪很喜歡奶奶,她每周末回家一次,飯桌上總會有她愛吃的菜。燕琪知道,奶奶吃穿很節儉,是為孫女特意加菜。燕琪會邊幫奶奶做家事,邊和她說著學校里的新鮮事,可是語言卻成了祖孫倆的障礙,常常燕琪說得興奮,奶奶聽得一知半解,奶奶用閩南話回應,燕琪也要反復問幾次才聽懂。
12歲林燕琪:我想要一套普通話教材,讓奶奶學說普通話
有一次,奶奶到德化縣城走親戚回來,跟她抱怨“城里人說普通話,買東西討價還價都說不通”。12歲的林燕琪常常琢磨,怎樣才能讓說閩南話的奶奶學會普通話?“如果教會奶奶說普通話,那就方便多了”。其實燕琪心里還想快一點把奶奶教會,自己就能多一個聊天的伴了。從此,燕琪就當起了奶奶的小老師。晚上看電視節目,電視里的人說一句,她就照著給奶奶念一句,并用閩南話翻譯一遍,奶奶時不時也被孫女認真的樣子逗得咯咯直樂。只是電視里的人念得太快,燕琪見到學校里的電腦,突然想到如果能有錄像或是書,應該就能更好地教奶奶了。(海都記者 彭思思 夏鵬程 文/圖 丘天/漫畫)
心愿漂流
林仕凱(六年級)我希望有一輛自行車
蘇夢婷(三年級)我想要一只小狗
李云菊(四年級)我想要一輛自行車
陳心悅(三年級)我想要一只白色的寵物小狗
陳世堅(二年級)我要一把玩具槍
李愛鈺(二年級)我想爸媽給我買一個芭比娃娃
林鈺婷(二年級)我想要一套芭比娃娃玩具
郭彤茹(三年級)我想要一個兒童手機
林福川(五年級)我想要一輛自行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