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18日訊 “吱呀”一聲,聚寶街17號楊阿婆家的鐵門開了,天還黑著,楊阿婆看了看手表才清晨5點,昨天早上,知道建筑隊7點要來給她修屋頂,她高興得睡不著覺,早早開門等著。
屋頂修好了,楊阿婆望著笑開顏
楊阿婆居住在祖傳的老厝里,這里有她7歲到81歲的記憶,有她與養母、養女、老伴的溫暖時光;如今,老伴、養女相繼去世,屋頂破洞,孤身的她想守護好這里(詳見先前報道《81歲阿婆獨居百年老厝 屋破漏雨如何守住家?》)。
上周六,好心的重慶父子崔吉全、崔曉林,剛幫金魚巷貧困的陳少紅家修葺完房子,聽聞楊阿婆家漏雨的情形后,又一口答應前來幫忙修補。一同來的,還有父子倆的朋友重慶老鄉李亞林。
大病初愈 助力修房
昨天早上7點30分,兒子崔曉林載著父親崔吉全、朋友李亞林來到阿婆家,來時在中山南路兜兜轉轉,問了路人,才趕到。二話不說,崔曉林從后車廂卸下工具和水泥、沙子,3人穿過逼仄的通道,爬上閣樓,反復查看漏雨處。商定修補方案后,崔曉林趕去漳州工地開會。
修葺房屋交由父親崔吉全和朋友李亞林大哥負責。59歲的崔吉全因腎結石,前天還在住院,當天下午5點出院回家后,聽兒子崔曉林說要幫忙修房子,他顧不上休息,“我得去,和水泥沙漿,少不了我”。崔曉林知道父親倔脾氣上來,誰也攔不住。前晚崔曉林在朋友飯桌上,隨口提到要幫楊阿婆修理房子,38歲的李亞林首先響應。崔曉林手下有支70多人的建筑隊,李亞林也是其中一員。
老少搭檔 飛檐走壁
來時,瘦小的59歲的崔吉全一臉倦容,但說起修房子,倦容一掃而光,小眼睛亮起來。修葺老厝首要難題是屋頂瓦片易碎,崔叔提議用木梯放房頂當支架,供人走動。可梯子表面滑,踩上去反而更危險。兩人蹲在屋頂天窗外繼續想辦法,互看一眼后,李大哥把頭往左側偏了偏,崔叔默契地點了下頭。身手敏捷的李大哥以蹲坐姿勢慢慢往屋頂漏雨處移動。屋脊沒落腳地,李大哥腳下一滑,整個身子向后仰,幸虧反應快,雙手抓緊屋脊,腳下的瓦片發出“啪”一聲,瓦片碎了。
59歲崔吉全(右)與38歲李亞林(左)在阿婆屋頂忙活了一上午
崔叔沖李大哥吆喝一聲,匆匆下樓和水泥。崔叔把一桶桶水泥和泥漿提上屋頂,李大哥輕手輕腳接過,準備糊在瓦片上。為了讓泥漿和瓦頂契合緊密,他提前用水沖瓦片,沖掉多余塵土。
樓下,楊阿婆忙著燒開水,她從柜里翻出兩個嶄新的水杯,給兩人倒水。她遞給崔叔一杯,此時崔叔才想起自己還沒吃藥。崔叔拿著兩個桶奔跑在屋頂和一樓間,李大哥蹲坐在屋頂專注修補。太陽曬得熱烈,他脫掉外套,扔在一邊。
好心的他
“24歲前日子過得太任性,現在想幫別人做些事”
上午11點,李亞林走下屋頂歇口氣,抽支煙解乏。
“我沒啥東西送你們,這套衣服是新的,送你。”楊阿婆伸出一直藏在身后的手,有些難為情。李亞林大哥驚訝回頭,只見楊阿婆手里攥著一套嶄新的保暖內衣,她說那是前年發的慰問品,一直舍不得穿。
李大哥回絕楊阿婆的好意,“現在正冷,老人家你明天就穿上,少受些罪就好,什么都比不上你的笑”。阿婆送禮不成,只能招呼崔叔他們喝水,滿滿一大缸熱水。
38歲的李亞林也算泉州通,他24歲來到泉州從事建筑業。“24歲前的我日子過得太任性”。背井離鄉的他,現在更想靜下心,腳踏實地地幫別人做些事。去年他加入泉州一愛心團隊,定期參與愛心活動,幫有困難的人修房子。后來,他加入同鄉崔曉林的建筑隊。
下午3點多,阿婆屋頂已修繕好。崔叔看見閣樓通往屋頂的鐵皮房被風吹得呼呼響。他怕臺風季,風吹壞鐵皮房,雨水倒灌進閣樓。就從阿婆收集的廢品里挑揀出一塊厚廣告牌,用廢電線把廣告牌捆在鐵皮房上,剛好蓋住鐵皮房。“這樣防風又防雨”。崔叔笑起來,臉上皺紋又深了。(海都厝邊記者 花蕾 黃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