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兩江·大家有話說】
江畔居民黃論謙:我是調查過才說的,希望政府部門聽聽
有人說,洛陽橋不就一座橋嗎?但有人愛得癡迷。37歲的黃論謙就是其中一位。
他在洛陽橋畔長大,沒事的時候常去拍照,近幾年洛陽橋附近變化很大,“成片的紅樹林越長越茂盛,聽說還要再栽一個新品種。”說起這有100多種鳥類,冬季還有小天鵝,他如數家珍。
洛陽江環境比前些年有所改善,黃論謙常常在晚上到橋上走走。最近他發現,許多泥土堆到江里,越積越多,他希望設法清理,改善水質,“沿江還可以修建棧道和觀景臺”。
黃論謙說,自己很熟悉洛陽江,講的都是經過調查的,所以很期待政府部門聽聽這個聲音。
文廣新局副局長:文物猶存功用已失,如何保護值得研究
“生態泉州,大美兩江,這個策劃做得很好,我舉雙手贊同。”昨天,泉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出寶陽說,泉州兩江流域沿線共有30多個文保單位。如果從文物本身來說,因為都有專門的日常管理,做得還是不錯的,但是文物周邊環境已經遭到了破壞。歷史上,泉州港興盛時期,因為海絲往來而留下這些遺跡,如今文物猶存,環境已不協調,也失去原來的功能作用,如何保護,值得研究。
在他看來,海都報用“水上看兩江”的新穎角度來啟動此次策劃,很有新意,他很期待接下來海都報的詳細報道。
愛旅游的陳先生:我走遍大半個中國,泉州是資源沒用好
陳先生是個地道的老泉州人,說起泉州的兩江江濱,他是既愛又恨。他覺得,兩江的沿岸都沒有比較好的休閑去處,也沒什么亮點,但泉州兩江有很多資源,不比別的江岸城市差,只是沒有用好。
“完全可以借鑒一下其他城市的做法。”陳先生說,他喜歡旅游,走遍大半個中國,泉州缺的不是資源,不是風光,應該打造類似天津海洋公園、廈門環島路那樣的生態美景。
愛騎行的周先生:你就說自行車道吧,很多地方都要改進
在泉州理工學院上班的周先生,喜歡騎行。他常騎車去沿海大通道。
“你就說自行車道吧,很多地方都要改進。一些地方的公路與自行車道,銜接得不是很好,每次都要停下,把車推過去。”昨天,看了“大美兩江”的開篇報道后,周先生立即打來電話,建議兩江沿岸多些綠化,這能提升騎行體驗感,讓大家都去健康騎行。
晉江市民莊先生:兩江文化典故蠻多,我給你講一段趣事
晉江市民莊先生說起兩江的文化典故,還講了一段趣事。2008年,有沿岸樓盤有獎征集名字,他專門花了很長時間,去實地考察沿岸的海絲文化,還真蠻多名堂的,他最后也拿了獎。
莊先生建議,基礎建設應該和海絲文化聯系,對新一代的市民是一個普及,對外來的游客更是一種推廣。
政協委員黃金鐘:換個角度去看兩江,更能提出好的建議
有著同樣感受的還有泉州市政協委員、民進泉州市委員會專職副主委黃金鐘。
一大早看完海都報“生態泉州大美兩江”的策劃,黃金鐘就很激動。他說,歷史上泉州的船只就通過兩江開到九日山;如今河道淤積等問題存在,需要解決。他評價說,“水上看兩江”的活動形式,不僅角度新穎,還能讓大家全方位地了解兩江,更能提出好的建議,所以很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