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簡單嗎?
古往今來,人們對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追求幸福,可謂見仁見智。而顯而易見的是,人的主觀感覺離不開一定的客觀條件。生活的經驗是,多年的餓漢終于可以吃上正常人的一日三餐,他就會很滿足很幸福;而吃膩山珍海味的人,你端來一碗燕窩,就要求他說自己幸福,門都沒有。
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給出了一個著名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經濟學上的效用,是指人們有欲望而得到了滿足。效用因人而異,不同消費者在消費了同一數(shù)量同等商品之后,所取得的效用是不同的。
很明顯,無論是“效用”還是“欲望”,都屬于主觀因素。幸福與欲望成反比,也就是說,如果效用是既定的,那么,欲望越大,人越不幸福。如果欲望無限大,有多大的效用也不幸福。這也印證了人們常說的“知足常樂”的簡單道理。
這是個浮躁且功利的時代,人們任由焦慮支配了自己的時間,然后卻又拼命地擠出時間,去求問幸福的要義。看上去很諷刺,但這很真實。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如果“不幸福感”能像一場感冒,吃幾粒藥片就可以高效率地頂過去,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比起“于丹時代”那種道德散文式的心靈雞湯,時下專家們帶來的心理學理論,就像張怡筠的“情商說”這種,都更強調了輕松和實用。例如,當“不幸福感”來襲時,張怡筠會教你默念“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口訣,或者反復唱出“幸虧沒有更糟”這首《樂觀歌》等等。她將各種基本的心理暗示行為植入你的生活習慣當中,甚至包括親子教育這一重要的人生環(huán)節(jié)。它不再像雞湯養(yǎng)人,它就是藥片,而且還是處方藥,早用藥,早治愈,早幸福。
“如果我們可以每天吃一片維生素,為什么不能定期看心理醫(yī)生呢?”有一次,在濟南接受訪談,張怡筠這樣推銷心理學。
媒體給張怡筠冠以“心靈魔術師”的稱譽。其實,心理學并非魔術那么神秘,它就是個授人以漁的事。你接受,就有魚吃;你不接受,那你連湯都喝不上。就這么簡單。
□對話
張怡筠不是第一個推銷幸福概念的學者,也不是最后一個。但相比其他人,她有個天然優(yōu)勢——她本人擁有美麗的形象和優(yōu)雅的氣質,整個人看起來就是“幸福”的代言。
“OK,let'sgo。(好了,開始吧)”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對話開始。
(記:海都記者 張:張怡筠 陳:廈門張玉珊修身堂董事長陳曦)
現(xiàn)在好好學習,長大了就會幸福?一點道理都沒有。
記:我的小學母校校訓,是讓孩子“做一個有責任的人,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做一個有發(fā)展的人,做一個幸福的人”。有人說,小孩哪里知道什么是幸福啊。幸福是不是很抽象,是不是要到一定年齡才能頓悟?
張:這小學的校長實在太贊了!我覺得,每個小孩都應該每天問自己“我幸福嗎”。幸福是一種能力,需要不斷培養(yǎng),才能在任何一種情況下不會離幸福太遠。很多爸媽覺得孩子還小,要好好學習,什么都別管,長大了就會幸福。這話一點道理都沒有。你現(xiàn)在沒有幸福的能力,長大了還是不幸福不快樂。
記:我們都會把幸福具象化——現(xiàn)在好好學習,長大了找個好工作嫁個好人就是幸福。
張:這些都給孩子錯誤的印象。有多少大人發(fā)現(xiàn),賺了很多的錢,找了個好工作,嫁了人,結果還是不幸福。
我們都以為幸福來自于環(huán)境,其實幸福是來自于心境。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聊幸福學和積極心理學,因為我們發(fā)現(xiàn),大家都忙錯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