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真無康,相招過番邦。咱厝實在難,出外來去趁”……一首閩南念詩《過番歌》道出了晉江華僑下南洋的無奈與辛酸。
4月25日,晉江首個沉浸式文旅演藝項目、融合情景劇《僑批往事》在梧林傳統村落明德堂首演,以“世界記憶”僑批為脈絡,串聯起從晉人南遷到現代發展的千年敘事。近日,本報記者專訪創作團隊,聽他們講述《僑批往事》幕后的故事。
《僑批往事》首演劇照
從“0”到“1”
打造獨特文旅IP
“晉江需要打造一個獨特的文旅符號。僑批,這一承載著閩南人深厚情感的載體,不僅見證了海外僑胞與家鄉親人的深厚情誼,更折射出閩南人的家國情懷與文化傳承。”《僑批往事》編導組成員、撰稿人陳詩章說。
早在兩年前,晉江便發現了梧林景區“白天熱、夜晚冷”的留客難題,進而開啟了文旅破圈的探索。在百年僑村梧林,作為“世界記憶”的僑批不僅是華僑下南洋的歷史見證,更凝聚著晉江人愛拼敢贏與“家國同構”的精神內核,“最美爛尾樓”等歷史遺存,更為僑批故事提供了可觸摸的實景依托。
確定主題后,創作團隊開始討論表現形式。在多次嘗試都未收到理想效果后,創作團隊最終鎖定了融合情景劇的形式。在關于僑批的藝術創作中,廣東、福建兩地此前曾有戲劇、舞劇、誦讀劇、微短劇等創作,卻鮮有融合情景劇的嘗試,這是一出“大戲”,也是晉江文旅演藝項目從“0”到“1”的突破。
陳詩章透露,從2024年5月創作出首稿,到最終定稿,《僑批往事》的劇本歷經十余次修改,最終形成了以時間線為脈絡的敘事結構,包括“引”《紙短情長》,《南渡》《過番》《心鄉》《烽火》《梧林》等五幕和尾聲《今朝》,并融入《向遠方》《梧林》等本土原創舞蹈、歌曲。“當游客身處梧林看僑批,便是站在歷史的現場感悟‘家國情’。”陳詩章說。
在劇中,閩南念詩《過番歌》,以及《憶昔吟》《泉南歌》等古詩詞以書法字幕的形式呈現,伴隨觀眾在一個小時的時間里穿越千年,見證晉人南遷的開拓史,感受華僑抗戰的家國情。
舞臺之上
喚醒僑批百年記憶
如何讓沉睡的僑批在舞臺上“活”起來?如何將科技與藝術融合,達到最佳視覺效果?劇中第三幕《心鄉》中,雙人舞《望春風》便是創作團隊的一次大膽嘗試。
在首演前兩周,為了讓劇情與音樂、舞蹈更加契合,編導團隊將雙人舞的背景音樂從南音曲改為熟識度更高的《望春風》。短時間內的舞蹈調整,讓舞蹈演員黃瑩瑩和搭檔李捷倍感壓力。“我們需要嚴格匹配全息背景中的場景方位,在綠幕環境下完成動作捕捉,這樣,后期摳像才能與全息背景融合,實現‘人在畫中舞’的虛實效果。”黃瑩瑩回憶道,那天,他們從早上8點開始參加聯排,傍晚6點聯排結束后,兩人又抓緊投入綠幕拍攝。因綠幕場地空間有限,稍有偏差便會導致“人景錯位”,這就需要演員不斷地調整跑動幅度。那一天,他們的拍攝工作到凌晨1點才完成。
帶給游客藝術性、科技感、沉浸式的觀劇體驗,打造文旅融合演藝精品,是《僑批往事》創作的目標。于是,我們看到,《南渡》中3D投影、情景舞蹈虛實相生,展現了晉江先輩衣冠南渡、耕山蹈海,開創“東方第一大港”的壯舉;《過番》應用激光營造跨越百年的時空隧道,將觀眾置于波濤洶涌和舟楫忐忑之中;融合大小空間的《心鄉》亦真亦幻,展現出海外游子對家鄉和親人的萬般眷戀;《烽火》采用3D全息技術再現戰爭時代的烽火連天,向華僑抗戰英魂致敬;最后一幕《梧林》中,高甲戲、掌中木偶和娘惹舞、東南亞音樂交相輝映,展現了今日僑鄉的美好生活。
而為了平衡藝術性與文旅體驗需求,創作團隊在劇目中設計了三處互動環節:一是“演繹現場讀僑批”,由觀眾現場念誦僑批,直觀感受“紙短情長”;二是“南洋婚禮喜糖分發”,小娘惹演員下臺傳遞喜糖,呈現華僑文化與當地文化的融合;三是尾聲的“娘惹舞蹈教學”,邀請觀眾上臺學跳舞步,在沉浸式互動中強化文化記憶。在編導組成員戴沉沉看來,這些設計并非是為了迎合游客,而是通過沉浸式體驗,讓藝術更具感染力,“當觀眾朗讀僑批的那一刻,他們就成為歷史的參與者。”
在《烽火》一幕中,創作團隊從梧林本土史料中挖掘出更加厚重的家國敘事,以“最美爛尾樓”為原型,還原華僑停建僑厝、捐錢救國的真實故事,并引入菲律賓華僑抗日游擊支隊、南洋機工等歷史片段。劇中林謀盛烈士的家書朗誦,正是取自真實檔案。當演員逐字打磨“責任全部付托予你”的哽咽語氣時,僑批的精神內核正在舞臺上重生。僑批不僅是“紙短情長”的眷戀,更是“國家興亡”的見證。
本土力量
詮釋僑鄉傳承故事
在《僑批往事》劇組,“本土”是最鮮明的標簽。劇中32名演員均為晉江文藝工作者,其中18名演員來自晉江市青年藝術團,高甲、南音、掌中木偶演員則為本地劇團骨干。他們平常忙碌于本職工作,一旦接到排練任務,便馬不停蹄趕來排演。
“接到任務時,內心很忐忑,擔心自己無法講好僑批故事。而現在,我的內心是滿滿的成就感!”首演順利完成后,舞蹈演員、泉州輕工職業學院教師黃瑩瑩松了一口氣。
在劇中,黃瑩瑩一人飾演多個角色,包括晉江南渡先民、下南洋拼搏者、新娘、老年番客嬸等,涉及青年、中年、老年不同階段,演出時需要快速換裝并切換情感狀態,對體力與表演功力要求極高。作為一名“95后”,跨年齡表演是黃瑩瑩在舞臺上的第一次嘗試。為了飾演好老年番客嬸,她閱讀大量僑批,揣摩僑眷心境,捕捉“盼歸”“持家”“家國擔當”的復雜情感。
泉州本土導演、福建省歌舞劇院一級導演、《僑批往事》總導演吳玲紅對僑批文化的理解則深植于她的家族記憶。大伯早年下南洋謀生、大姨從菲律賓寄來僑批的經歷,讓她從小便對“一紙僑批寄鄉愁”的情感有著切身感知。她坦言,這種源自生活的真實體驗,成為她執導《僑批往事》的情感基底。“小時候,一聽到‘僑批到了’,大人們的欣喜和孩子們對‘有好吃的’的期待,至今歷歷在目。”當接到晉江的邀約時,她沒有絲毫猶豫,欣然領命。于她而言,這不僅是一次創作,更是對家鄉文化的深情回望。
作為晉江首個沉浸式文旅演藝項目,如何將本土特色融入其中,是創作團隊一直在思考的。在陳詩章看來,本土原創歌舞的植入展現著晉江的活力,但非遺元素的加持,更能彰顯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在劇中,高甲丑、南音、掌中木偶等非遺元素突破傳統舞臺的距離感來到觀眾面前,掌中木偶演員讓觀眾近距離觀察指尖動作;南音演奏者分散在舞臺不同區域,形成“環繞式”聽覺體驗;柯派高甲戲通過詼諧夸張的丑角神態表現,在《梧林》一幕中演繹華僑歸鄉的喜悅。這種“零距離”的藝術呈現,既保留了傳統藝術的韻味,又以年輕化的表達方式吸引觀眾,成為晉江文旅“破圈”的重要嘗試。
從一紙僑批到一臺劇目,《僑批往事》的幕后,是本土團隊以僑批為“文化支點”,撬動歷史與現代對話的探索,也是關于文旅融合的全新嘗試。百年僑批從泛黃檔案變成可觸摸的情感共鳴,敞開懷抱歡迎八方游客,走進梧林、看見僑批、觸摸晉江。
(記者楊靜雯陳巧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