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歲老人陳德杉長年守護洛陽橋,大家說
——他像一本古橋“百科全書”
“陳德杉老人講起洛陽橋的故事,四五個小時都講不完。”一到泉州臺商投資區,咨詢需要向誰了解洛陽橋歷史故事時,大家一致推薦陳德杉。
與陳德杉聊聊天,那便是翻開了洛陽古橋的“百科全書”,這可一點也不夸張。走上洛陽橋,隨手指著一個物件,他都能跟你說一段與之有關的歷史或者傳說。陳德杉今年78歲了,作為泉州臺商投資區洛陽鎮文史研究會會長,在講到洛陽橋時,他神采飛揚、引經據典,滔滔不絕。生在洛陽、長在洛陽的他,熱愛洛陽橋,用數十年的時光學習鉆研,并取得累累碩果。
結合史料傳說 為聯合國專家講解
陳德杉小時候家住洛陽老街,他最喜歡纏著父親講洛陽橋的故事。夏日納涼,村里長者打開話匣子,講得最多的也是洛陽橋。
從小到大對洛陽橋知識的積累,令陳德杉在一次臨時安排的講解工作中一鳴驚人。1991年,到泉州考察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對洛陽橋的建設嘖嘖稱贊,領隊迪安博士提出疑問:“為何橋一面建成筏型橋墩,另一面卻沒有?”陳德杉上前一步,笑著問迪安:“您覺得是漲潮力量大,還是退潮力量大?”“當然是退潮力量大。”迪安回答。“那就對了,古人為了減少海水退潮對橋身的沖擊,所以在橋的一側建筏型橋墩。而漲潮時沖擊力小,那一側不需要這樣的橋墩。”此外,陳德杉結合史料與民間傳說所作的講解,也讓專家們對洛陽橋促進泉州古代海外交通貿易的繁榮、見證多元文化交融有了深刻印象。
自1991年后,陳德杉漸漸成了洛陽橋的義務講解員,同時,他也開始發現收集整理洛陽橋歷史知識的重要性,堅定了讓世界了解洛陽古橋文化與價值的決心。陳德杉說,洛陽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著豐富的民間傳說故事,基本上老一輩的人都知道,但現在很多青少年不知道,他希望能把洛陽橋的故事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了解這座“海內第一橋”。
編著十多本古橋相關書籍
“從1993年開始,我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想方設法全方位的尋找、收集、通讀了洛陽鎮、洛陽橋的相關資料,再用兩年的時間進行走訪核實整理。”陳德杉回憶道,當時,他的月工資三百多元,但為了尋找材料,光是購買《泉州市志》叢書便花費了六百多元。
自1996年以來,陳德杉共編著《洛陽橋擷趣》《洛陽橋傳說》等十多本有關洛陽橋文史的書籍。其中,《洛陽橋傳說》入選福建省第四批非遺名錄,《洛陽橋古今詩詞選》被國家圖書館收藏。
2013年,陳德杉擔任執行主編的洛陽橋宣傳讀物《洛陽潮聲》首期300份出爐,免費分發給鎮上各村及洛陽街居民?,F在,《洛陽潮聲》已刊發51期,如今每期印1000份還往往不夠分發。
從2008年開始,陳德杉開始對區內的工作人員、中小學教師、社會志愿者進行洛陽橋講解的推廣,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他每年都到中小學生當中開展講解、介紹洛陽橋的活動,由此培養了不少小粉絲。“培養‘小講解員’時,我都要在教室與實地講解培訓五次以上,還得讓他們在現場講給我聽。”陳德杉不遺余力地普及推廣洛陽橋文史知識,在他的努力下,如今已有十多名志愿者能夠較為熟練地掌握洛陽橋的典故,充當起洛陽橋講解員的角色。
“洛陽古橋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蘊藏著時代的輝煌,我們要將這段歷史展現給世人,把洛陽橋傳說傳給下一代。”陳德杉表示。(記者 游怡冰 通訊員 林銀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