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續繁瑣、用時冗長,多個窗口往返跑……在眾多行政服務審批事項中,與群眾密切相關的不動產登記,以往一直是“老大難”的事。如今,這樣的情況得到大大改觀。
近年來,為解決百姓反映集中的不動產登記“中梗阻”,市行政服務中心創新實施“一窗式”服務模式,通過窗口重組打造“前臺綜合收件、后臺分類審批、窗口統一出件”的辦理新模式。群眾只需取“一個號”、備“一套材料”,到綜合窗口即可一次性辦理相關業務,申請材料由排隊流轉改為內部流轉,大大簡化了辦事環節。
不僅如此,如今,隨著15個24小時政務自助服務區投入使用,越來越多便捷的政務服務,也讓市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
一個窗口就能搞定 解決老百姓“煩心事”
不動產交易登記涉及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不動產登記中心、住建局房屋交易中心、稅務局耕契稅征收中心等7個單位。以往,各個部門分設窗口,各自運行辦理,導致群眾不僅要多個窗口往返跑,還要多排隊。
“我們的安置戶辦理不動產登記證,第一趟先查首套房,到咨詢窗口查驗,再把材料復印送到稅務部門,等了十多個工作日后,交完稅再交其他材料。材料重復報送不說,遇到人多的時候,一個窗口就要排好幾個小時。”豐澤區東海街道北星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郭紅桔對此深有體會。
郭紅桔是市行政服務中心的“常客”。在社區,她負責配合指導轄區安置戶辦理不動產登記證,經常要和各個登記窗口打交道。根據她的經驗,以往辦理一本安置房的不動產登記證,整個流程要兩個多月。“如今一個窗口就能搞定,所有事項同一天就能完成,二十多天就可以領到證,確實解決了老百姓的‘煩心事’。”郭紅桔說。
提升服務效率 “物理整合”變“化學反應”
安置房“一窗聯辦”,是市行政服務中心不動產登記交易“一窗式”便民舉措的一個縮影。
市行政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尚未啟動不動產登記交易改革之前,不動產交易登記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比如安置房登記,申請人需到5個窗口,先后排隊5次,交48份材料。以群眾訴求為改革著力點,市行政服務中心大力協調不動產交易、稅務、登記等部門,認真落實“進一專廳、成一家人、學多門活、干一家事”,做到業務綜合、崗位整合、人員融合,實現了從“物理整合”向“化學反應”的轉變。改革后,申請人提交的材料從原先的48份減少到12份,在一個窗口排一次隊就能完成。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在不動產登記方面,市行政服務中心也將智能化作為提升政務服務效率的重要手段。“通過科學建設不動產交易登記共享聯審平臺,實施數據共享。”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辦理不動產登記需要的多份申報材料,常常為群眾所詬病,如今這些材料整合為1套申報材料、1份申請表格,通過后臺流轉,將不動產登記、房產交易、檔案查詢、契稅征收、土地測量、房產測繪等事項辦理“各走各網、多頭分審”整合成為“互聯互通、多方共享”,真正做到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辦理不動產登記,提交一份材料,填一次表格即可,群眾對此很歡迎。”
家門口辦事 群眾享“零距離”服務
通過“身份驗證+人臉識別”,不到一分鐘,就可以免費獲取一份加蓋電子專用查檔章的不動產登記抵押查檔證明。在中心市區西湖公園24小時自助服務區,市民王先生通過身份證自助查檔機,當場就打印出了相關證明材料,“真的方便了很多,家門口就可以辦理,節省了很多路程和時間。”王先生對該服務點贊。
在中心市區的15個24小時政務自助服務區里,除了身份證自助查檔機外,通過社保自助服務一體機、公積金自助查詢機、綜合辦稅自助終端等設備,市民同樣可以憑借身份證輕松查詢、打印相關材料和證明。
“隨著頂層設計逐漸完善,更多改革目標層層傳遞到基層一線,群眾對更加便利的政務服務也有了更高要求。”市行政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通過自助服務區“24小時不打烊”的政務服務,市民可就近辦事,“上班時間沒空辦事、休息時間沒處辦事”的困擾得到有效解決,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記者 林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