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敢創 激活古城生命力
到底古城怎么保護更有效、更有生命力?泉州古城總策劃師潘陶、泉州古城保護發展工作協調組辦公室副主任黃團峰,無一例外,把目光聚焦在年輕人身上。年輕意味著生命力,也讓人看到了傳統文化傳承、復興的前景,以年輕人視角出發的、民間自發的保護,往往比官方正式的保護更接地氣,更能引起更多人群的注意。
泉州獨有的保護范本
“10年來,我走訪的老城有近百處了。我會問自己:要保什么?是磚和石、屋和房,還是故事、街巷、城墻和城郭?”泉州古城總策劃師潘陶說,古城保護,實質是保護傳統文化和地域生活方式得以維系的生態鏈,及保護古城的空間和建筑。“物理空間保護下來后,還要放入一些內容。傳統的空間,最適配的當然是傳統的文化。”
“我做過很多地方的古城保護,號稱很有經驗,但是來了泉州后,很怕對不起這個古城。”潘陶對泉州古城的評價是:非常震撼。他說,6.41平方公里的古城,是文化濃度很高的膠囊,擁有完整的文化體系和生態。潘陶說,他的團隊以前做過的古城的案例,都是一個街角、一個街區、一片房子,所有的這些,跟泉州相比根本不是一個量級。“我們的到來,想創造一個泉州獨有的模式。原生性地保護這個傳統的生態部落,泉州古城將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區域保護的范本。”
文化保護,保護的是身為主人的自信,泉州文化已經擴散到東南亞全世界的范圍,泉州概念應該是個泛泉州概念,放在全世界的范圍里。潘陶的團隊最近一直在研究這個課題,明年將邀請世界的人類學者來做研究,建立起泉州文化在人類文化里的坐標。
讓新生代發揮作用
“我是上海人,小時候愛看評劇,那時候街頭的茶館里天天都有。挑了擔子過來的人,想唱了,放下擔子,登臺,張口就來一段劇目。但現在只能在劇場里看到評劇,年輕人也不懂演的是哪個經典劇目。”潘陶說,民間非正式化的傳統文化保存,比官方保存更具生命力,也更讓人感動。“所以,這場展,我們找來的,并不是被冠以‘非遺傳承人’的老人,而是4個年輕人。他們純粹因為熱愛而著迷在不同的手藝里,讓人看到了所謂‘工匠精神’,也看到了18歲、28歲的年輕人,如何從老一輩的手里傳承這項手藝。”
“‘西街一姐’鄭達真,還有‘城南一姐’都是本地80后的原住民,她們對泉州文化有著深入的了解,發自內心的熱愛,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推廣、保護泉州文化,她們都是保護古城文化的踐行者。”黃團峰說,這次古城辦找到鄭達真,希望由她來策劃一場關于文化傳承的展,出發點讓大家看到古城保護的新鮮血液。
古城的群展將繼續,潘陶認為,不能只埋頭做保護,也應和民眾一起探討。接下來的一個月,潘陶將會制定出元旦期間的展覽主題,市民可以在展會上留下建議和看法,而明年將會開辟一個專門的留言網站,供市民及時互動、參與。
在黃團峰的手機微信里,有一溜古城文化交流圈的微信群,好幾百人的微信群里,老中青皆有,年輕人占了很大一部分。
試點社區營造
古城保護中,除了對傳統文化的保護,還要對古城進行整體文化氛圍的營造,古城辦已經著手在做社區營造的政策。黃團峰介紹,目前古城辦已在古城里挑選了兩個條件較為成熟的社區作為試點,主題暫定為“家園共造”。
“社區營造,是對一個社區的環境和整體氛圍的建設。這是一種最基層、最溫和的改造,可以一點一滴喚醒社區人對家鄉、土地的感情,拉近鄰里間的關系,也交還給社區人對生活環境與空間的主控權。”
臺灣有很成熟的社區營造的范例,古城辦將邀請這些致力于社區營造的臺灣專家來泉州,為試點的社區、街道工作者、業主、經營者及對古城保護有熱情的年輕人,進行整體普及性的講座及培訓。
社區營造,包括軟件和硬件,軟件的部分是社區人文氣息的營造,硬件的只是對街路景觀、停車場的改造管理,以及市政基礎設施的修正、加設文藝小品、植入園林綠化“口袋公園”,并開辟社區菜園,所有的過程,由社區人一同參與并融入。
社區營造的時間跨度是比較長的,黃團峰說,政府除了引導群眾進行社區營造,還將創造條件,組織民間代表,一同前往社區營造典型地進行實體學習。他希望市民主動參與社區營造,自下而上,讓古城保護更具生命力。(海都記者 劉燕婷 吳月芳 攝 影 呂波 編 輯 沈桂花 韓影 視 覺 方立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