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被譽為古漢語的活化石,近年來,鯉城區大力推進閩南方言搶救性保護傳承,著力恢復閩南語傳承生態,在線上搭建了“福娃鄉音·泉腔鯉音”閩南語公益自學平臺,在線下積極打造閩南語公益自助學習空間——閩南方言角,目前,首批已建成投用29個。
據介紹,作為“福娃鄉音·泉腔鯉音”閩南語公益自學平臺線下延伸,閩南方言角依托社區文明實踐站、鄰里中心、文化空間等場所而建,可供市民游客自主學習閩南語。截至目前,已完成建設各類閩南方言角29個,其中社區閩南方言角25個、文化空間閩南方言角3個、園區空間閩南方言角1個。
“建設過程中,根據場所自身硬件特點,建設了社區、文化空間、園區空間等三類方言角,并形成‘三個一’的立體運作方案,即一套方法、一套教材、一支隊伍。”鯉城區閩南語研究會會長紀建強介紹,各類閩南方言角功能定位各不相同,其中,社區閩南方言角以閩南語教學為主,文化空間閩南方言角作為閩南語展示窗口,而園區空間閩南方言角則是公益課程與師資培訓場所。
作為閩南語課程教學場所,社區閩南方言角主要針對低幼年齡段兒童開展教學。為此,區閩南語研究會專門開發了一套面對零基礎兒童的閩南語教材,教材圖文并茂,共有7節漸進式閩南語課程,包含生詞認讀、閩南童謠、拓展詞匯以及句式模仿等章節,并延展制作了讀本和掛圖、卡片等配套教學用具。
此外,為解決閩南語師資短缺難題,推動閩南方言角課程開展,鯉城區組織開展閩南方言角教學師資人才培訓,依托社區力量,建立起一支方言角自有師資隊伍。目前,已完成培訓3期,培養師資人才87人次,初步完成隊伍搭建。“這支師資隊伍不僅在方言角開展教學工作,通過進一步加強培訓,今后還可對外提供服務。”紀建強表示。
楊小妹既是躍進社區工作人員,也是社區閩南方言角授課教師,今年暑期,她的閩南語教學課程深受社區暑托班學生的歡迎。“課堂上,我全程使用閩南語,根據教材并結合教具,開展漸進式教學。”楊小妹說,課程結束后,大部分學生都能熟練掌握詞語和童謠,覺得意猶未盡,紛紛表示還想繼續學習。
“‘福娃鄉音·泉腔鯉音’閩南方言角的建設運行,為廣大閩南語愛好者提供線下學習交流空間。”區社科聯主席吳湘霖表示,接下來,他們將持續優化完善方言角運營,擴大方言角覆蓋面。同時,繼續開發配套課程,優化課程內容和形式,開展閩南語師資人才培訓,提升教學水平,推動方言角自我運行發展。
“福娃鄉音·泉腔鯉音”閩南方言角
園區空間閩南方言角
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共享職工之家
文化空間閩南方言角
印記閩南文化驛站、安溪館、閩南小院
社區閩南方言角
江南街道:霞洲社區、錦美社區、火炬社區、王宮社區
浮橋街道:田中社區、延陵社區
金龍街道:金峰社區、高山社區、古店社區
常泰街道:仙塘社區、錦田社區、下店社區
開元街道:新春社區、東升社區
海濱街道:金山社區、東魯社區、筍浯社區、新門社區、海清社區
鯉中街道:新峰社區、清正社區
臨江街道:躍進社區、溪亭社區、幸福社區、聚寶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