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城區常泰街道樹兜社區坐落于紫帽山北面,500多年前,蔣氏家族在這里落地生根,世代傳承至今。蔣氏家廟始建于清宣統年間,1907年再次修建 ,距今已有百余年,占地面積達千余平,紅磚瓦厝、三進三落、雕梁畫棟,盡顯閩南傳統院落特色。如今,這座百年家廟多了一個身份——“家風、僑家、鄉愁”文化展示館。
傳承家風家訓 弘揚華僑精神
走入該展示館的“家風家訓”展廳,入眼就是兩塊醒目的展示屏,分別寫著“世清白”和“歲寒松柏”,這兩句話正是蔣氏家族家風家訓的濃縮,述說著他們最引以為傲的家族故事。
“這是明神宗朱翊鈞御書的牌匾,‘世清白’三個字是對蔣氏族人蔣芳鏞的褒獎。”樹兜社區黨支部書記蔣介銘介紹道,萬歷丁未年,蔣氏族人蔣芳鏞摘得文魁,為官期間一直兩袖清風,公正不阿。在他到衡州(今湖南衡陽)任職時,恰逢饑年,百姓生活困苦,蔣芳鏞將自己的俸祿都捐獻出來,繼而“通漕鹽,罷逋米”。萬歷皇帝聽聞此事,為他的嘉言懿行所感動,便御賜一匾“世清白”,以示嘉獎。
“歲寒松柏”則是明宣宗朱瞻基賜蔣氏族人蔣疇,用以嘉獎其鐵面無私,不懼權貴、秉公執法的氣節。先祖們的事跡在族人中代代相傳,“世清白”“歲寒松柏”也成為蔣氏家訓,流傳至今,提醒著族人為人要清白、做事要公正,也指引著一代又一代蔣氏后人為中國革命和現代化建設作出諸多貢獻。
“該展廳為主展示蔣氏家風故事、名人故事,以及介紹社區和蔣氏家廟的歷史。”蔣介銘介紹,除圖文展示外,社區還出資拍攝“蔣氏家族紀錄片”,在展廳內循環播放。依托家廟而設的展示館更具內涵,觀者如有興趣,還可直接移步正廳,那里至今仍懸掛著“歲寒松柏”“清朝御史”“進士”等18塊匾額,靜默講述著蔣氏家族的優良家風家訓。
而在“華僑文化”展廳中,陳列柜中擺放著一些發黃的僑匯、僑批,近百件展品大部分都是由蔣氏華僑捐贈,是鯉城華僑海外奮斗、支持祖國建設的見證,飽含濃濃的家國情懷。“蔣氏華僑為國家建設作出許多貢獻,因而被親切喚作‘蔣鄉僑’,這不是一個人的名稱,而是一個群體的總稱,是常泰街道樹兜社區旅外華僑蔣氏族人的代名詞。”蔣介銘介紹道,如今,樹兜社區共有華僑1.6萬余人,他們雖然身在海外,但心系故土,常常捐資興教助學,為家鄉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居民自發捐舊物 喚醒美麗鄉愁
“這個舊搖籃是我們用來給孩子滿月的時候睡的,它已經有72年歷史,陪伴過我的6個兒子、7個孫子。”91歲的社區居民楊喃娘指著一個木編搖籃介紹道,要不是社區工作人員提議,她根本沒想過老舊的搖籃能成為展品。
據悉,去年起,社區開始向居民征集舊物品,至今已經收集了一百余件。織布機、收音機、穗缸、縫紉機、水車……這些老物件讓鄉愁記憶展廳成為居民最愛,大家最愛帶著孩子來這里觀賞,一邊介紹各種老物件,特別是農用工具,一邊教育孩子們要憶苦思甜,要珍惜如今的好日子。
在眾多展品中,一套石制的工具最為引人注目,原來,這是汽車零部件的模具。以前,蔣氏家廟旁有一家由華僑開辦的汽配廠,工廠早已關閉,但這套石制模具卻流傳至今,令人不禁想起樹兜社區被稱為“汽配專業村”那段歷史。
“建設鄉愁記憶展廳一方面是通過老物件,留住美麗鄉愁,另一方面是希望提醒后輩不忘本,要憶苦思甜,銘記先輩們的付出。”常泰街道黨工委宣委張偉雄表示,目前,“家風、僑家、鄉愁”文化展示館還在完善中,許多捐贈品還未展出,待進一步清點、梳理后,將進一步補充內容,優化展陳方式,讓展示館成為優良家風家訓展示平臺,也成為社區發展見證、鄉愁所寄之地,“接下來我們會和學校進行合作,組織中小學學生前來參觀,給學生們上一堂生動的校外歷史文化課。”
據介紹,鯉城區王宮、霞洲、亭店、延陵、樹兜等5個社區作為泉州市第二批“鄉村記憶文化項目”建設試點,去年來,這批項目相繼建成投用,諸多鄉村記憶、文化記憶被喚醒、記錄,成為留住鄉愁的新平臺。(蘇毓茹)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肖厝口岸首次進口紅土鎳礦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