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1月9日訊 1292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泉州時描述:“刺桐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貨物堆積如山。”泉州港在哪,史學界尚有爭論,但無可辯駁的是,鯉城城南片區還保留著“涉外賓館”、古渡口和眾多老街巷,是海絲起點的重要一環。
鯉城正著力打造“聚寶城南”片區,在古城文化復興的篇章中,城南或將再度成為泉州文化地標。
這些雕刻精美完整
千年城南 微縮海絲故事
城南片區如今更像一位知識淵博的老者,他不茍言笑,心事重重。早在宋元時期,城南見證著古絲綢之路的繁華。大旅行家馬可·波羅護送元朝的闊闊真公主遠嫁波斯,從泉州出發時,很可能就是從城南片區的聚寶街出發的。
鷹樓:曾經從東海看泉州,最高的樓
諸多外國商人就在城門外進行貿易,城南片區的“金青龍,銀聚寶”之說,描述的就是這個片區富庶的盛況。“南門兜擠燒包”說的是這里的人氣超旺,泉州有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遺存在這里。小小的0.5平方公里范圍,竟然有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市級文物古跡保護點、11座宮廟之多,還有14座名人故居在這個片區。
閩南特色木門
到了近代,許多人遠渡重洋謀生,卻因牽掛而回到家鄉,蓋一座洋房。于是城南又留下近代許多優秀的南洋風格建筑,為它的歷史悠久增添一抹別樣風采。
原味城南 展現非遺風情
泉州非遺看城南。2014年福建省出臺了《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在泉州選擇了20個區域作為進行閩南文化整體性保護的重點區域。城南片區成為重點中的重點,將打造成為“聚寶城南·泉州閩南文化生態園”,輻射和帶動其他重點區域的營造。
聚寶街藏著牡蠣殼的屋子
專家們關心城南,認為不需要大拆大建,可以對天后宮及德濟門遺址、李贄故居、富美古渡、明來遠驛、“升平奏”泉州南音社舊址、南門國術館舊址、水利碑系列遺址及其他民居、宮廟、水系、古榕樹進行梳理。
按宋元以來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修復,進行點線面優化整合,細分民俗活動、節慶活動、宗教信仰活動、民間技藝、民間小吃、民間武術、民間醫藥、民間表演藝術、閩南童玩等活態遺產展示區域。
閩南特色的小巷子
目前一期改造正在進行,對非遺中心展示館進行外立面改造和建筑加固。非遺中心展示館是以臨江街道新橋社區的“海員俱樂部”舊址為基礎,對整體面積近千平方米的建筑進行改造利用。今后還將分二期、三期工程。設置“海關博物館”,展出與海上交通史相關的實物和資料等。
未來城南 留人留魂留鄉愁
城南片區有許多故事可以娓娓道來。這里將形成閩南文化生態園、海絲文化體驗園、東亞文化之都民俗風情的活態旅游街區。
隱泉
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開幕前夕,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書磊與財政部中央文資辦主任王家新來泉州,對泉州部分歷史文化街區和文化產業園項目進行考察調研。從萬壽路到聚寶街、青龍巷,李書磊肯定了泉州保護古城和歷史文化街區的成效,要求泉州立足良好經驗,創新探索實踐,努力讓古城和歷史文化街區“留人留魂留鄉愁、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里見不到高樓大廈,有的是泉州特色紅
10月25日,泉州市政府召開會議,研究西街保護規劃和閩南生態文化園規劃建設工作,市長康濤主持會議并講話。康濤指出,“對于古城工作而言,任何失誤都可能導致不可逆轉的遺憾。”他表示,應堅持保護提升、修舊如舊,盡量避免大拆大建;注重留住文脈和人脈,在保護好歷史建筑等物質形態的同時,做好傳統文化藝術、民俗風情、市井生活以及城市人文精神等非遺傳承。還要多渠道籌措古城保護發展資金,廣泛聽取專家學者和市民群眾意見建議,多方開展規劃和方案的可行性論證,集思廣益、凝聚共識,讓民生工程真正成為民心工程。
古巷穿梭其中,編織了聚寶街一帶的路網
目前,鯉城區成立“聚寶城南·泉州閩南文化生態園”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工程建設辦公室、招商策劃辦公室、文史資料辦公室,為“聚寶城南·泉州閩南文化生態園”全面量身定制復興方案。
城南,將成為你看見鄉愁的地方。(海都記者 吳月芳 田米 通訊員 林朝陽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