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古代達人叫學霸
生性遲鈍 苦讀三年不出門
狀元,乃科舉考試中的最高榮譽。自隋唐開科取士,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止,在千年時光中,科舉考試中一共誕生了777位文武狀元學霸。
777位狀元中,泉州占據了20多位。其中,泉州本籍文狀元7名,武狀元4名;祖籍泉州文狀元7名,武狀元1名;任職泉州文狀元2名,武狀元2名。
狀元們對泉州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風俗、民情等方面都帶來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那么,泉州古代學霸在苦讀和趕考路上曾經歷過什么呢?
□泉州網-東南早報記者李菁 胡彥明 通訊員張惠評 吳壽民
柯潛:生性遲鈍被“嫌棄” 苦讀三年不出門
柯潛(1423-1473)祖籍晉江,明景泰二年狀元及第。他7歲能詩,15歲能做八股文。民間傳說,柯潛小時候夜間行路,村里人常常看見他的前面好像有兩人手持紅燈為他引路,燈籠上隱約顯出“狀元”二字。村里人為此驚異,勸其父母請名師授教。
望子成龍的柯潛父母將他送到名師處拜師求學。但柯潛生性遲鈍,久學不開竅。老師見其“孺子不可教也”,便辭別學館。柯潛堅持要送老師下山,老師心中不忍,就對他說:“我出個對子,如果你能對上,我就回去教你。如果對不出來,你就不必送了,我自己下山。”
當時,兩人正好見到一位年輕村婦跳著一擔橄欖上山。老師出了上聯:“女子獨行誰敢攔。”柯潛不假思索地答:“先生欲去我實留。”先生聽了,十分欣喜。“敢攔”與“橄欖”“實留”與“石榴”諧音,意存雙關。這時的柯潛與平時判若兩人,“聰明花”頓開。
老師決定重回學館教柯潛讀書,但是要柯潛答應,三年之內不能隨便走出書館,要專心致志,靜心研讀書經。柯潛隨即答應,在書館發奮讀書,三年間沒有踏出書館一步。三年后,柯潛已熟讀四書五經,滿腹經綸,在弱冠之年就中了秀才。
黃士俊:家境貧寒沒錢趕考 岳父用兩鴨蛋打發
黃士俊(1570-1655)祖籍泉州安溪,于明萬歷殿試中得狀元,官至宰相。7歲時,黃士俊即初露才華,多篇好文章得到時人好評。督學許尚志十分贊賞他的文章和品行,言他必能大魁天下。
黃士俊27歲時奪得鄉試第一,在赴京會試途中聽到兄長病重的消息,立即放棄會試機會,回鄉為其兄尋醫問藥,盡心照料,其孝德的故事為鄉人所傳誦。
黃士俊少年時家里很窮,他的妻子是李大戶的女兒。34歲時,黃士俊想去廣州參加鄉試,向岳父借路費。岳父家恰巧設宴待客,卻不讓他進門,僅僅以兩顆鴨蛋打發他。幸好他遇到李家仆人心存仁慈,拉他回家,酒菜相待,并賣豬為他湊足了趕考的盤纏。
之后,黃士俊有感于人情冷暖,回家后以《鴨春》為題,寫了一篇嬉笑怒罵的文章送給岳父,文中警句很多,被人廣為傳頌。黃士俊也被稱為“鴨蛋狀元”。
莊際昌:卷中誤寫被疑作弊 中狀元后請假歸里
莊際昌(1577-1629)生于明萬歷五年,初名夢岳,祖籍永春,是整個明代唯一連中會元、狀元的福建人。
從祖籍地永春遷入泉州城的莊際昌,因名額有限回到永春參加童子試,隨后參加鄉試、會試和殿試。但是,他在考試中,卻曾因為涂改試卷的原因被人指摘。當時,莊際昌進呈卷面第三行稍有刮補,又誤寫“醪”字為“膠”字。這一年的考官史繼偕恰恰也是泉州人,因莊際昌為同鄉,因而朝廷內外,輿論大嘩,認為是史繼偕作弊偏袒,私其門人。
因為免除輿論誤會,理應馬上被授職的狀元莊際昌請假歸里。其實,莊際昌所作試卷,針對外有強敵入侵、內有階級矛盾激化的現狀,提出整肅朝綱、輕徭薄賦的對策,深得神宗贊許。
“請假”兩年之后,莊際昌終于被補授翰林院修撰,參加編修國史。之后,他被啟用為右諭德、赴任途中又晉升為左春坊左庶子。
曾在考試中被“烏龍”的莊際昌,中狀元6年后擔任會試考官,對監考一事非常嚴格。考試之日,題目尚未發下去,主考就讓人傳呼外簾官。莊際昌堅持不能這么做,他認為內外防范,這是防止考試作弊的一道防線。(記者 許奕梅 李波玲 麥彬彬 林維真 向炎濤\文 吳嘉曉\攝影 黃暉\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