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高齡勞作 缺少精神慰藉
記者從德化老齡辦了解到,目前德化有20887個獨居式老人(夫妻倆),占了我市留守老人的大部分。
山村老人三餐一般很簡單
孫炳章是德化憨鼠愛心小分隊的發起者之一,幾年來他走遍了德化大大小小的鄉鎮,對留守老人的情況十分熟悉。他總結了留守老人的幾種情況:
第一種,老人依舊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后,留守老人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維持者,大部分老人種植的農田超過一畝。這些留守老人知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仍屬于體力型和傳統經驗型勞動者,不僅難以適應現代化生產對勞動者的技術要求,也缺乏對先進生產技術的吸收和接納能力,導致事倍功半。
第二種,老人既要種田還得帶孫子。年輕人外出打拼時,無法將子女一同帶出,只能由老人代為監護。老人相對落后的文化水平、教養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留守兒童的監護質量,影響了留守兒童的教育、心理和性格發展。
第三種,老人遭受慢性疾病折磨。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身體素質不斷下降,各種疾病隨之而來。而子女外出務工難回,必然導致留守老人生病不能及時就醫或無人看護的困境。
第四種,老人缺少精神慰藉。由于子女不在身邊,農村老人大多過著“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這很容易使他們感到孤獨。特別是獨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話沒處訴說,有時間沒事打發,很可能出現抑郁癥狀,嚴重的甚至會產生自殺念頭。
一些村莊為老人設立“愛心食堂”
【探索】多種模式 保障老有所養
記者走訪中了解到,我市不少地方已經開始實行多種養老模式,多層次多方面保障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像老人互助抱團養老模式得到不少地方老人的歡迎。
政府購買服務送上門
市老齡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生活在農村的獨居老人,子女長期不在身邊,有些是常年孤身一人。對此,從2013年起,對于特困失能老人,政府會提供購買服務。比如,如有獨居老人臥病在床,沒有了自理能力,政府就會每月發放300元的購買服務補貼,讓老人的親屬、鄰居、護工等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截至目前,全市各縣(市、區)已有2000多名特困失能老人納入其中,其中一大部分就是生活在農村的老人。
老人組成互助組
德化縣老齡辦工作人員表示,德化多年前就開始嘗試探索實踐“黨支部+老協會+互助組”的模式。
平時,老人互助組經常性走訪全村的留守老人,了解留守老人日常生活和健康狀況,排解老人的孤獨寂寞。此外,互助組還提供免費理發,定期組織打掃衛生,相互幫助完成農田的耕作等生產活動。有老人遇到困難時,互助組其他老人都會及時幫扶。
志愿者開展幫扶
如今,我市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愛心組織,他們都會定期組織志愿者進村看望老人,為老人帶去生活用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德化的憨鼠愛心小分隊就是其中的一支愛心隊伍。
每個月,憨鼠愛心小分隊的負責人都會組織志愿者,對各個村里的老人、“五保戶”等群體,分類制定幫扶計劃,做到精準施策。“老人缺什么生活用品或食品,我們都會在第二次回訪的時候送去,就是希望老人們能過得好一點。”志愿者孫炳章說,他們有時候也會準備一些節目,讓老人們的生活豐富點。
鄉賢出資助養老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部門和熱心鄉賢的支持下,我市不少地區都出現了專為留守老人服務的“愛心食堂”、“免費食堂”。
德化赤水鎮猛虎村設立愛心廚房,每月2日為全村留守老人組織免費“愛心聚餐”,促進老人們的交流。村老年協會以閑置小學校舍為陣地,整合村文化室、老年學校等資源,添置電視、棋牌、圖書等設施,成立留守老人服務站,并定期組織開展關愛老人活動。
在永春蘇坑鎮嵩溪村,老協會成員牽頭成立康樂家園,老人可在食堂吃免費午飯,還可以打球、聽南音等;南安眉山鄉觀音村,鄉賢捐資開設老年協會愛心食堂,村里65周歲以上老人每天都可以到食堂用餐。在晉江一些鄉鎮,不少熱心鄉賢籌集資金在村里籌建養老院,讓老人免費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