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中經常看到上山拾柴的老人
場景二 孩子外出打工 患病夫妻相濡以沫
在湯頭鄉垵樟角落的一座古厝內,住著72歲的賴玉梅和她的老伴。孩子都在外面打工,老伴因腦萎縮導致身體各項機能出現狀況,連走路都困難,家中大小事都由賴阿婆一人承擔。
上午7點多,賴阿婆醒來,艱難起身準備到廚房做早飯。50多歲時,她因中風導致腿腳不便。下床后,她拄著樹枝做的拐杖,顫悠悠地走向廚房。腳上穿的軍布鞋已經破了好幾個洞,露出里面用塑料袋做的襪子。
做完早飯,她拄著拐杖拿上工具,準備給門口的菜地澆水。房屋旁有一條連接山泉的水管,開關打開后卻沒有水出來。她想了想,估計又是屋后的水管接口出了故障,便打算過去看看。
“砰……”這時,房間內傳來聲響,可能是老伴摔倒了。阿婆顧不上其他,連忙趕到房間,果然是老伴又撞門上了,這個月已經撞好幾次了。看著老伴臉上的傷痕,她心疼地說,“起床的時候叫一下我,我來扶你,這樣老是受傷怎么行。”她扶起老伴到屋外洗漱,并準備好早餐給他吃,然后又忙著去打理菜地。
每一天,賴阿婆都重復著同樣的事,吃的東西全靠自己栽種,很少有肉類。“孩子在外打拼也不容易,我們只要不給他們添麻煩,就算幫他們了。”談起在外邊的孩子,賴阿婆嘆了口氣。
場景三 白發人送黑發人 古稀老人撫養倆孫子
在湯頭鄉嶺腳村,今年75歲的蘇玉英仍在自家的田地上揮舞鋤頭,消瘦的身軀在寒風中有些單薄。老人年老體弱,一只眼睛已經失明,還要照顧兩個孫子,非常不易。
“老伴很早就走了,二兒子也跟著去了……”談到家人,老人掉下了眼淚。二兒子留下兩個孩子,全靠她獨自照顧。“兩個孫子挺懂事,我也只能做做農活,種些菜和莊稼來維持。”老人說,大兒子家庭情況也不好,幾個女兒也都外嫁,很少回來。
場景四 每日與雞鴨為伴 盼著節假日兒孫回家
在格中村,今年70多歲的陳老伯剛從山上撿柴火回來。常年奔波田間地頭,老人的皮膚曬得黝黑。
“孩子都在外面打工,很少回來。”老人說,老伴很早就過世了,他一人在老房子住了幾十年。在房子的旁邊,他養了二三十只雞鴨。“每年就等著節假日孩子能帶孫子回來,然后吃吃我養的雞鴨。”聊起孫子,老人一臉高興,“很快就要春節了,到時候又能見到孫子了,只是不知道這次能待多久,到時雞鴨要多殺幾只讓孩子帶回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